(喇小飞)时值盛夏,新疆葡萄渐次成熟。葡萄主产区吐鲁番市一马当先,揭开葡萄采摘的序幕,无核白、马奶子等两百余种早熟葡萄经过采摘运输走进街头巷尾,甜香气味闻者无不垂涎。
近年来,新疆依托水土光热资源,结合现代农业技术,葡萄一、二、三产业加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重要产业。但在快速发展之下,新疆葡萄产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整体布局不完善、种植标准化程度低等。新疆葡萄产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打造名副其实“甜蜜产业”?
发挥特有优势夯实产业基础
新疆气候干燥少雨,全年日照时数在2250-3300小时之间,昼夜温差大,富含钾、硒等矿物质的砂壤土使得葡萄、杏、瓜等水果含糖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口感丰富。
提起葡萄,消费者脑海里便会想起新疆吐鲁番。作为新疆著名葡萄产区,吐鲁番市葡萄种植历史超两千余年,是全国唯一一个具备葡萄全产业链地理标识的城市,同时具备“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干”“吐鲁番葡萄酒”3个国家地理标志。截至目前,该市种植葡萄面积万亩,占新疆葡萄种植总面积的三成,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葡萄之城”。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葡萄示范园,采摘工人正忙着将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放入筐中,经过打包,这些印着吐鲁番葡萄地理标志的葡萄便将运输至疆内外民众的餐桌之上。
“一亩地能摘一吨半到两吨葡萄,其中30%用来制作葡萄干。因为是第一茬葡萄,收购价格15元一公斤,今年收入15万左右。”三堡乡台藏村葡萄种植户阿米尼汗·热克甫说。
“吐鲁番盆地的光热水土优势尤甚,优秀的种植基础培育出560多个葡萄品种,年产量达144万余吨,占新疆总产量的%,代表品种无核白晶莹剔透、甘甜爽口,是国内鲜食葡萄的珍品。葡萄干加工企业、酒庄100余家,堪称中国葡萄之城。”吐鲁番市葡萄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刘丽媛说。
快速发展下问题潜藏
数据显示,2021年新疆葡萄栽培面积185万亩,产量350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葡萄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鲜食葡萄产量200余万吨,近四分之一销售至疆外市场;葡萄干产量占全国葡萄干总产量的98%以上;优质葡萄酒原料生产基地30万亩左右。葡萄产业成为新疆民众增收致富重要产业。
“整体布局不完善,对消费市场分析还有待加强;品种结构单一,缺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潜力品种;栽培相对粗放,标准化程度低,机械应用率亟待提高。”
日前在吐鲁番市举行的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第二十七届葡萄学术研讨会上,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常务理事、研究员潘明启指出新疆葡萄产业在快速发展下潜藏的问题。
潘明启表示,新疆葡萄主要分布于吐鲁番市,哈密市、环塔里木盆地边缘区域、巴州、天山北麓地区等地,整体布局不完善,一些地区种植的葡萄品种产量与市场反响仍有待提升。
“整体来看,新疆葡萄果品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需要通过对葡萄种质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高产且品相糖度较为完美的品种。”潘明启说,种植方面,葡萄园水肥综合调控研究与应用环节略显薄弱。
此外,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俊表示,新疆乃至中国的葡萄产业面临转型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将一产精准种植与二产加工、三产销售及服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打造“甜蜜产业”
吐鲁番市鄯善县连木沁镇将葡萄叶片“变废为宝”,成了出口国外的独特产品,在延伸葡萄产业深加工链条的同时,葡萄叶子也成为助农增收的“黄金叶”。一家葡萄叶片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分工合作,将一片片经过质检的新鲜葡萄叶浸泡到桶里等待二次加工。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葡萄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是欧洲、北非、西亚等地餐桌上颇受欢迎的菜品,既可以生吃,也可以包裹食材食用。新疆的葡萄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完全符合饮食要求。目前,公司的葡萄叶子产品分为真空包装葡萄叶、葡萄叶罐头等出口,出口国家主要是保加利亚和希腊。
“目前,吐鲁番市已形成鲜食葡萄销售、葡萄干加工、葡萄酒酿造、葡萄籽油压榨、葡萄酒泥面膜、葡萄叶制作、葡萄枝条多元化利用等集群化、链条化发展模式。”刘丽媛说。
种植方面,记者了解到,吐鲁番市还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现已建成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4万亩;同时进行葡萄架式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葡萄架式改造21万余亩,更加适宜现代种植。
在新疆第一条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创意街区——昌吉市天山北麓葡萄酒风情街内,炫目的灯光、别致的酒瓶雕塑,向游客展示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风情面貌。
该街区设计打造“天山北麓葡萄酒文化体验馆”,以宣传葡萄酒与西域文化碰撞交流的历程、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发展状况为内容,集群式推广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文化,是一条集文化、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葡萄酒创意街区。
据街区负责人介绍,风情街不仅入驻众多天山北麓葡萄酒酒企,还通过建设葡萄酒文化体验馆、开设网络带货直播间、邀请网络红人宣介打卡等多种方式宣传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