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原文及译文


(资料图片)

《陈涉世家》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文中真实、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表现了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陈涉世家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翻译: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起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替他们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翻译:何况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来成就名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么!

6.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守边塞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

翻译: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翻译:(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间:私自,暗中。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11.苟富贵,无相忘。

翻译:如果有朝一日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

1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好吗。

背景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52万字,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种体例: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详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驿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本文是记这次起义的领袖陈涉、吴广的"传记。文中真实、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文章也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陈涉和吴广的形象。陈涉出身雇农,胸怀大志,有政治远见,他要求人民从“苦秦”中解放出来;他聪明果断,具有组织群众、制定策略、指挥战争的卓越才干,不愧是农民阶级的杰出领袖。吴广虽然刻画简略,但从他与谋起义、诱杀将尉等事迹中,也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勇敢和反抗精神。在他们身上,都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不甘忍受黑暗统治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雄气概。文章也写到了起义军内部的不和及自相残杀,陈涉称王之后的贪图享受、信用奸邪、脱离群众,表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本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脉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议,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轰轰烈烈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的传记,陈涉不属王侯,也把他列入“世家”,这是因为司马迁认为:“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敢于为陈涉立传,并破格将其事迹列入“世家”,表明他对陈涉历史地位及起义作用的重视和肯定,也表现了他卓越的见识!

陈涉世家阅读练习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乙】及陈涉起,沛(沛县)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官名)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崐背(背叛)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借此胁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邦)。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给)沛父老,为陈(陈说)利害: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令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诸侯。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皆已失期______________ 愿君召渚亡在外者_________________

忿恚尉________________ 刘季乃书帛射城上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面加点字哪一组与其它组意思不同( )(2分)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B.乃令樊哙召刘季(刘邦)。

C.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D.乃不知有汉。

【小题4】陈、吴发动起义取得成功、沛令响应起义却遭杀身之祸,原因何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误期 逃亡,流亡 使恼怒 动词,书写(4分)

【小题2】(1)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4分)(2)刘邦便在绸绢上草就一书,用箭射到城上,送给沛县的父老,陈说利害关系。

【小题3】D(2分)

【小题4】沛令出而反尔,失去民心。(2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