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内江观察 唐广 摄影报道
4月15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走进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
一片稻田里,脸晒得有些黑的“90后”大学生农民易小杰从田埂上一跃而起,跳到履带式拖拉机上,沿着田边建好的斜坡向下驶入,挂上专门的打浆机来回穿梭,所过之处泥浆翻滚,以备接下来的水稻播种。
易小杰驾驶履带式拖拉机在水稻田打浆。唐广 摄
易小杰老家在内江资中,出生和求学都在浙江。家乡的土地有何吸引力?这位“90后”新农民,又会给家乡带来哪些变化?小分队跟着他寻访。
以规模化和机械化提升土地效益
来到公民镇盘龙寺村的一片缓坡地,成片阶梯式的耕田里小麦长势喜人。
易小杰和父亲易良贵回乡一共承包了接近6000亩土地,今年主要用来种植粮油作物。弯下腰,他捏住几株麦穗仔细查看长势,笑容在嘴角浮现。“看长势,5月初小麦就能收获,到时候全程机械化作业,上午收完小麦,下午就能翻耕,为种玉米和油菜做准备。”他抬起头高兴地说。
“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离不开土地的升级。”公民镇党委副书记唐亮介绍,2021年8月,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落地内江资中,公民镇成为全省丘陵地区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地区,这吸引了易小杰和父亲返乡种粮。
不远处,“资中县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示范区”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特别醒目。易小杰向记者解释,种粮要想有收益,一要靠规模化,二要靠机械化。“宜机化改造让原本坡度大的、零散的地块,整合成平整的土地,更适合机械化作业。”易小杰从手机里翻出一些图片向记者展示,这里之前是撂荒的坡地,改造完将其分割成长方形的梯田地块,坡度更缓和,大型农机可以直接开进去。
宜机化改造,让土地产生更高的收益,坚定了易小杰种粮的信心。他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改造虽然投入近两千万元,完成后机械作业效率高,节省了人工成本,每亩地能节约两百多元,每亩产出能增加四五百斤,还有30%的改造补助资金,预计两三年能回本。”
资中公民镇盘龙寺村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航拍。唐广 摄
“技术控”农民也有“文艺范”
来到了易小杰存放农机的仓库,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机械的喜爱。拖拉机、无人机、播种机等机械整齐摆放在一起,他充满兴致跟记者介绍每台机械的来历和作用。“今年新买的无人机大规模播种和洒农药,能省下了大量人力。”
记者注意到,易小杰的工作装肩膀处有一处“防静电工作服”标识。“这是定制的,很多人认为开农机就能随便穿衣服甚至光膀子,但穿上防静电的衣服才能让操作更规范。”易小杰解释。
走出仓库向远处望去,春风吹拂下麦浪翻滚。他俯身清理了一旁空地的碎石子,用手柄遥控无人机起飞,定格拍下这幅麦浪翻滚图,颇具“文艺范”摄影师的风采。
“到了5月收获的时候,金黄色的麦田肯定更好看,很多人都愿意来打卡。”易小杰表示,今年,打算利用好村上的观景平台,端上农旅融合饭碗,发展观光农业,增加土地的收益。
看着无人机拍下的新改造好的土地画面,易小杰心潮澎湃。“我父亲之前在浙江温岭成为‘种粮一哥’,现在我要在家乡创造更多的收益。今年我们准备再承包一批土地,继续扩大规模。”
从土地里增加的收益“蛋糕”也将和村民一起“分着吃”。易小杰介绍,参与宜机化改造的农户按照每亩保底500元的收益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土地挣得的净利润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业主共享,占比分别为15%、30%、5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像易小杰这样的青年才俊。据了解,在青年人才“回引工程”和青年干部“团聚工程”的助力下,资中从2019年以来已累计回引160多名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