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董彩红 通讯员 王双琪 闫柏林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资料图片)
对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宜居、美丽、温暖、和谐,便是幸福。
巩义市作为“7·20”特大暴雨灾害全省8个极重灾区之一,重建任务艰巨复杂。一年过后,在全省灾后重建工作按下“加速度”,跑出力度、速度、温度的同时,巩义市灾后重建工作有哪些具体做法和新变化?
近日,大象新闻记者深入巩义灾后重建现场一线,见证记录巩义“温度”和“速度”。
【柿柿如意】“这房子可美,美多了。”
(9月29日,69岁的巩义市河洛镇金口村村民张治国和老伴,站在新房子合影)
9月29日,69岁的巩义市河洛镇金口村村民张治国和老伴,站在新房子——别墅小院前合了张影。
老伴俩身姿挺拔,笑容灿烂,眉眼间满是对新生活的喜欢。
时针拨回到2021年7月20日,今日的惊喜毫无预料。
当时,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巩义是这次暴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巩义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地势自南向北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由中山、低山、丘陵,降至河谷平原,最高点嵩山玉柱峰海拔1487米,最低点河洛镇洛河滩海拔104米,相对高差1383米,并且沟壑纵横,暴雨引发的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极易冲垮农宅窑洞。
巩义邙岭的村民房子,多是紧邻土崖 ,挖砌窑洞和院子。
前两年,刚花了几万块钱装修,张治国想着质量没问题,所以,当时即便外面下雨,也未多想。
7月20日,他和老伴在家休息,突然接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刚的电话,让他们赶紧撤离,说山上有泥石流很危险。
“一个电话打过来,俺俩命保住了。”张治国心有余悸,“晚一个小时,俺俩就没了。”
他们撤离1小时后,张治国的农宅窑洞随着泥石流被冲垮。
庆幸的是,他们和其他村民一起,都撤离到了安全地带。
水患退去,受灾群众亟待重建家园,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一年过去了,今年8月份,邙岭土崖附近,距离张治国老房子约50米远的一片平阔地带,一幢幢带院子的连排小洋房拔地而起。
这里正是金口村村民新建的安置房屋,是张治国他们的新家园。
“这房子可美,美多了。”9月29日,大象新闻记者采访时,张治国的小院里还晒着柿子,无形中也蕴含着老百姓事事如意,迈进新生活的美好祝福含义。
金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刚介绍,他们村共建设了88套安置房屋,绝大多数都是独门独院两层小楼,面积有:158平方米、131平方米、105平方米等户型,可安置受灾村民300多人,目前,这些房屋都已完工,部分村民已搬入居住。
“真没想到,我们能住到这么好的小洋房。”张治国有两儿一女,属于大户人家,他们选了158平方米的户型。有了政府各项补贴资金,个人只需再付10万元。
【香玉社区】新房舒适度、安全性是老房子的几十倍
(巩义市河洛镇香玉社区。巩义市摄影家协会王向阳/摄)
“项目交付时间近在眼前,我们必须按照时间和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
在巩义市另一个灾后重建项目——香玉社区小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
“9月28日完成五方验收工作后,项目团队正努力完成消防设施安装、局部总坪施工和强电等收尾工作,力求10月30日交付使用,以精品工程助力民生改善。”香玉社区项目负责人中国五冶集团石杰夫说,截至目前,楼房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小区场坪、绿化等配套设施扫尾。
据了解,香玉社区是巩义市河洛镇的一个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社区项目。它南侧紧邻沿黄快速通道和美丽的伊洛河,承载着全镇1000多户群众的安居梦。从去年10月中旬正式进场施工,不到一年的时间,19栋楼已经在这里拔地而起。2022年8月5号,进行了第一次选房仪式,125户群众选到了满意的房子。
据悉,按照受灾群众意愿,结合当地实际香玉社区设计有50平方米、70平方米、105平方米、140平方米四种户型。项目的建成将极大改善受灾群众的生活条件,实现住房安全、环境舒适、出行便利的安置目标。
“我们要把它做成标杆项目,质量方面我们也是高要求。”中国五冶集团香玉社区项目负责人石杰夫介绍,香玉社区项目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加快项目推进,根据总计划排好月计划和日计划,每天开碰头会。现场参与施工有500多工人,加班加点满足进度要求,保证按时达到竣工交付条件。
据介绍,19栋楼主体已于2022年4月30日全部封顶。2022年8月5日上午8:00,河洛镇农房灾后重建集中安置项目(香玉社区)第一期选房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今天是我们一家的‘圆梦’时刻,新房舒适度、安全性是老房子的几十倍,真没想到60多岁还能住上新房,是党在关怀我们受灾群众,是党的好政策在帮助我们”,西石沟村62岁姜先云老人在现场主动找到工作人员激动地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感谢。
据了解,巩义市河洛镇一共有6个安置区,其中4个新村模式,2个社区模式。至6月底,4个新村模式已经全部竣工,并且交付群众使用,166户群众已经完成装修并且入住。
【攻克三大难题】巩义让更多人享受“最根本幸福”
据了解,为确保灾后重建项目早日交房,巩义市河洛镇党委政府做好后勤服务和监督职责,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眼长远、质量第一”的原则,督促施工单位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保质保量如期交房,力争早日让受灾群众住上暖心房、安心房。
“暴雨和洪水可以冲毁我们的家园,但绝不会冲垮我们的斗志”。9月29日,大象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时,多次被各个项目部热火朝天的干劲儿所感染,37岁的巩义市站街镇党委副书记郭艳波坚定表态,为了帮人民群众重建家园,他们愿倾尽全力。
据悉,巩义全市干群坚持把农房重建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以“尊重自然、系统谋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原则,用十足的干劲全力以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民生福祉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作为“7·20”特大暴雨灾害全省8个极重灾区之一,巩义市一次性开工农房集中安置项目49个,安置受灾群众8566户,占河南省和郑州市集中安置受灾群众总户数的54.2%、72.2%,重建任务艰巨复杂。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该市灾后重建跑出“匠心”速度,修缮加固、分散安置任务已全面完成,25个新村模式1601套房、24个社区模式207栋楼已全部竣工并交付受灾群众。
并且无论从项目数量、投资额度、还是建设规模,均打破全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纪录。
(巩义市河洛镇金口新村)
据了解,工程建设从选址就开始面临着不少难题,连续攻克“选址、施工、筹资”三大难题。
通过“腾、挪、迁、转”等方式腾地清场,先后拆迁企业厂房30家、民宅419处,迁移坟墓1139座,协调电力、考古等相关部门迁改新建电力线路109条、塔基(杆塔)574个,保护性发掘古墓500余座。其中,三彩社区克服“腊月不迁坟”习俗,在春节期间仅用不到十天时间完成迁坟400余座,为集中安置项目快速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科学施策,克服“施工难”。实行“亮赛比”机制,抽调40名科级干部负责49个集中安置项目,先后开展“亮赛比”活动20余次,分包项目科级干部坚持吃住在工地,一线督进度,确保问题不过夜,工作不断档。工程建设期间先后克服开挖土方多、地质环境差、桩基难度大、缺工少料等复杂情况,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多工种错时交叉施工等方式,实现了冬季施工4天建设一层楼的超强推进速度。
49个集中安置区累计开挖回填土方1009万立方米,完成7类桩基施工总长287公里、2.4万根,仅康店镇焦湾安置区单个项目开挖土方260万立方米、耗时2个月。经过11个月的努力,49个集中安置项目已经全部竣工并陆续交付群众。
“筹资难”是硬骨头,如何克服?据悉,巩义集中安置项目投资规模近40亿元,资金压力巨大,巩义市在利用好国家、省补助资金和群众缴纳的部分购房款的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亿元,完成部分项目先期启动资金的筹集。同时,不断创新模式,与中建一局、中国五冶等央企、国企合作,最大限度用足用活央企、国企资金,实现了资金不断、工程不停的良好效果,保障了农房重建有资金有速度……
【后记】提升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
一年时间,巩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窑洞废墟到宽敞新居,从一片汪洋到新居拔起。
一年多,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在巩义市持续进行。
抓排涝、抢农时,建住房、美家园,这里,生产生活有序恢复;这里,乡村振兴蹄疾步稳;这里,村民正用勤劳的双手重建美丽家园、奋斗幸福生活。
提及未来,巩义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科锋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灾后重建不是简单地盖新房,而是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重构“三生”空间、助推乡村建设。
“人民就是江山”。在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道路上,巩义市正在行动,并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