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有了养老服务员上门服务,压力减轻多了。”“社区开展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工作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10月是全国“敬老月”,当下,养老服务的“新鲜事”越来越多,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更多“家门口”的服务,让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67亿,预计“十四五”时期将突破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为此,“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照护服务体系。这样的服务圈如何建?
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圈的覆盖范围在扩大,更多的老人被关照。在沈阳市牡丹社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40%,经过建设改造,社区能为老年人提供助餐等14项基本生活服务。2019至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有三万多个像牡丹社区这样的老旧小区增设了各类养老设施。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已经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
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有“量”的提升,还有“质”的飞跃。居家养老的堵点难点在哪,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跟到哪。我国大约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是居家养老。“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翻身、洗澡、理发这些简单小事,对失能老人和家属来说却是一道道难题。服务供需不匹配怎么办?
2021年、2022年,我国投入22亿元支持84个地区提升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推动各地探索形成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六助”等服务。越来越多的养老护理员上门服务,针对重点人群的服务更凸显、内容更细化。一项项暖心举措,改变一个个小家面貌,汇聚起社会和谐氛围。
从地方上的先行先试到形成制度安排,养老服务有主动作为,有清晰的内容清单和时间表。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医养结合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本月,民政部等10部门印发指导意见,在全国层面统一部署推进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到2025年年底,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将达到100%,失能老年人能够得到有效帮扶。要坚守“常过来看看”的温度,就得有解决“急难愁盼”的责任与担当。
把好政策落实落细,需要对养老服务展开新实践、新探索:各地建设的智慧养老平台如何更精准摸排对接老年人需求,助浴等新服务标准的精细化如何带动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每一个环节的精准、精细都需要实践参与者用心用情用力,推进各项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确保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顶层设计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基层探索。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更好地回应人民对老有所养的期待,就能不断擦亮我们幸福生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