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个世界,是由老百姓构成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疫情之下,封控时冲在一线的他们,流调里四处奔波的他们,管控中辗转腾挪的他们…他们不躺平不摆烂,他们坚韧勤劳、顽强乐观,他们与困难斗智斗勇,他们与生活对线和解。他们浑身透着中国人特有的那股精气神儿,像沼泽里的芦苇、荒坡上的野草、岩石中的嫩芽一样,死磕洪荒,倔强生长。他们是时代大潮里的小人物,却是平凡日子里的弄潮儿。他们就是具象的老百姓。

他们就是我们。

惟有每一个“我”都经营好自己、安顿好小家,时代的航船方能劈波斩浪、直挂云帆。愿每一个“我”的奋斗,都能成为时代的不凡注脚。

即日起,大象新闻推出“我的奋斗”系列报道,聚焦“我们”,直击一线,为生活,为自己。今天推出《我的奋斗|我在郑州封控区送药:20多天200多次 关乎老人孩子都是大事》

大象新闻记者张莉/文 受访者供图

晚上8点,郑州下雨了,熊留喜来不及披上雨衣,在小区门口看见一位大白走过来,连忙伸手将药袋子递过去。“家属很着急,希望快点送到老人家里。”一两句叮嘱后,他迈步小跑回电动车上,拧了拧车把手,加速前往下一个送药地点。

和其他的37岁中年男人一样,熊留喜不仅是个骑手,还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一个合格的父亲和丈夫。从10月中旬开始,熊留喜吃住都在外面,消息电话几乎不停,每天熬到凌晨才休息。帮白血病患者买药,给病重老人送急需品……他在睡前列好买药清单,早上六点准时起床,风风火火像个陀螺,骑着电动车把药送到封控小区。

“能不收费就不收费。”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熊留喜像一个奔跑的移动药房,给病人义务送药200多次,接手的每一个药瓶,都在为生命护航。

以下是熊留喜的自述。

奔跑的药单

最近一个月,我送了很多单子,有的药单都是免费。

大概从10月12号开始,郑州街上的人流变少了,系统派送的单子越来越多。我家住在中原区,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原本是想趁着疫情在外面挣点钱,多跑几单外卖,没想过能坚持到现在,我已经20多天没回家了。

最初配送单子很多,我每天送菜忙得连轴转,闲下来才能扒拉几口饭。我平时有拍短视频的爱好,就把在外面送物资的情况发在账号上,当天有很多人在下面留言,希望能够帮忙给病人送药,我看到之后爽快答应了,很快就免费送过去。

事情的开始,我就想能帮一点是一点,到后来求助私信越来越多,我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到账号简介上,每天都能接上百个电话。在实际送药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重症病人的需求很焦急,时间根本不够用。

我开始在每天晚上腾出一些时间,提前规划第二天的配送路线,把顺路的单子都放在一起,按照轻重缓急排出顺序,这样能节省很多路程,也能多送几趟。因为手机很卡,内存又不够用,在每一个药单送完后,我都要把图片记录清除。

为了配送这些急需的药单,我减少了自己的外卖配送量,日收入从1000块到700块,再到500块,现在只有200块。到了中期,我对配送费的要求已经没有那么高了,只赶在高峰时段多送几单。但我还有老婆孩子,还有家庭要养,有时候病人家属过于热心,就象征性收上几块,重症病人基本都不收费。

因为要接触很多封控小区,我给自己准备了大量防疫用品,N95口罩、医用酒精还有手套,在拿到药之后都会先进行消毒。我每天必须要做一次核酸检测,做好自己的防护,也是在保护别人。

配送接力

郑州降温了,我骑着电动车在街上,静静感受这个城市从深秋到立冬。这轮疫情前期,我一直在外面漂泊,一位好心的粉丝在短视频上看到了我,知道我每天帮病人送药和急需品,就把一间地下室借给我住,真的很感激他,这意味着晚上能睡好觉。

11月5号,我接到一个新乡的求助,一位白血病患者急需用药,他发来了治疗花费单,一天都不能再耽搁了,我看完觉得太心酸,跑到省医开了药立马就寄过去。

在我心里,只要关乎老人和小孩儿,不管大事小事都得是大事,一般都放在首位。有的卧床老人很不方便,急需护理垫、引流管这些用品,还有孩子的奶粉喝完了,需要买一罐新的,我接了单子第二天就给早早送过去,一分钟都不想耽搁。

送药是一场接力赛,我是路上的主角。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没有洗澡换衣服,吃饭几乎是随便,在路边瞧见哪个摊店开门就买点带走。到了11月初,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求助也越来越少,我们小区也解封了,我到现在还不敢回家,待在外面太久了,害怕给孩子带来风险,心里还有一些愧疚。

我曾经想过,在疫情期间完全可以挣来更多的收入,但是心里过意不去。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他们每天私信给我,不能视而不见,不光是我,每个人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有相同的选择,“舍小家为大家”。

这段时间,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热心,做了很多自己该做的事,帮了需要帮助的人,送了一盒又一盒的药,看着街上门店恢复开张,人来人往灯火通明,我很开心,以前的郑州又回来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