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合作和融合发展中,2021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压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日前指出,大中小企业和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化加剧,规模以下企业和中下游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足,存在部分依赖进口的天然纤维原料供给安全问题,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也增加了出口的不确定性。

为此,孙瑞哲建议,要把握发展窗口期,赢得发展主动权,保障产业稳定发展,延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创新引领,进一步打造国际竞合新优势。

把握发展窗口期赢得发展主动权

面对疫情反复、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地缘政治风险等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纺织服装产业要想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亟须增强风险意识,用好把握好发展窗口期。

孙瑞哲提到,要把握全球产业格局重新调整的窗口期。“整体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产业发展的空间所在、潜力所在。”区域、双边贸易协定的签订正在进一步激活新兴国家的市场空间。如RCEP将大幅降低亚太区域内的贸易投资壁垒,各国对中国纺织品的自由化承诺超过了94%;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也将有效推动中非纺织服装产业的全方位合作。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要充分利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调整的历史机遇,高质量建设更加紧密、高效、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体系,加快畅通国内国际循环。面对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调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以更加多元化的思路开拓新市场、拓展新渠道。同时,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跨境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我国的产业界也应该积极的布局。

要把握文化自信树立的窗口期。中国的生活方式、文化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与推广,且文化自信正在加速转变为产品自信、品牌自信,从而构建起中国时尚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文化赋能产品的价值空间正在打开。行业要适应消费市场新的变化,做好对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释放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

要把握绿色发展模式快速形成的窗口期。作为全球共识,绿色发展已开始深刻影响产业的成本结构、竞争优势与价值逻辑。2月23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企业可持续尽责指令》,纺织品、服装产品的制造与批发贸易是重要领域。跨国公司也在通过供应链管理传导着绿色主张。要实现绿色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要帮助企业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消费者教育和市场培养。

此外,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还要把握共同富裕成为核心逻辑的窗口期,要把握数字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窗口期,要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窗口期,要把握人口结构性变化的窗口期。

紧盯国际高标准打造竞合新优势

对于纺织服装行业如何做好今年的“六稳”“六保”工作,进一步服务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打造国际竞合新优势。孙瑞哲表示,要找到立足点,完善生态与能力,保障产业稳健发展。要夯实制造基础,不断强化产业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做精、做专、做实、做强制造,完善全产业链制造体系,推动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安全化转型升级。要注重风险防范,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锻长板。要把原料等初级产品保障作为行业战略性问题来对待,增强国内保障能力,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和布局。发展煤制化纤原料技术、生物基化学纤维技术,保障纺织原料供应安全。加强产业安全风险预警与研判,提升防控能力。密切关注国际地缘政治变化,持续关注国际贸易和政策风险,防止国际资本异常流动对产业稳定造成冲击。

要找到结合点,衔接国际与国内,延展产业发展空间。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重构。在深化传统市场开发的同时,开拓新兴市场,打造更加多元、更加高效的贸易市场格局和产能合作体系。充分用好RCEP、达喀尔行动计划等协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引导行业企业有效开展与东盟、非洲等成员国企业的投资与经贸合作。围绕专业性与影响力,加强纺织服装行业国际展会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支持规范化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企业发展海外仓、海外分市场,把握区域消费市场扩容升级新机遇,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主动扩大关键原料、重点装备、核心技术、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需要。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控股、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进行全球化布局。增强海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强化行业组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要找到平衡点,把握节奏与力度,实现产业创新引领。孙瑞哲特别提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工程、复杂工程,不是齐步走,不能一刀切。比起产业间的简单比较,更科学的方法是与产业内的国际先进对标;比起单一指标的直接衡量,更科学的是综合发展阶段与产业实际的系统评估。要按照科学规律、市场规律稳步推进产业链各环节的绿色发展。(记者 汤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