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你撂门帘的时候,最好撂在你身后三分之二处的……”“这个地方我还要再改改……”3月15日晚上7点多,首都剧场前厅,濮存昕匆匆结束一场集体采访,折身回到剧场,开始在舞台上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青年藏族演员合成汉藏双语版《哈姆雷特》。为这部今晚至19日在首都剧场上演的大戏做最后的打磨。

“哈姆雷特”曾给濮存昕带来质的飞跃

从2017年开始,濮存昕作为兼职教授为上海戏剧学院藏族班学员们上课,看着这群孩子几乎从零基础开始学习表演。去年,上戏邀请濮存昕为即将毕业的藏族班学员执导毕业大戏,濮存昕想起1982年曾在上海看过上戏藏族班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于是,他选择了他最熟悉的《哈姆雷特》。“1990年,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1990》引领我走向新的戏剧,我觉得这个戏也特别适合藏族班,给林兆华导演打电话征得了他的同意就开始给孩子们排这出戏。”

《哈姆雷特1990》对濮存昕意义非凡。“1990年,我因为哈姆雷特有了进步,真的是很大的进步。”他说,当时演出完,别人告诉他,修宗迪老师说,“没想到小濮都能演成这个样子了”,让他非常开心。“那个时候我还是个生瓜蛋子,表演还很生涩,但因为哈姆雷特让老师刮目相看,现在我要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有进步。”

舞台上,一束灯光斜着打下,看着“哈姆雷特”站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此刻坐在台下的濮存昕在恍惚间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那个心里满是迷茫,期待肯定的自己。

莎士比亚戏剧巧妙融入藏族元素

这些孩子的身上有濮存昕的影子,但又与他截然不同。当年的濮存昕成长于人艺大院,身边都是表演艺术家,起点很高,但这些孩子大都来自西藏牧区,比如阿里、山南、那曲等。没有丰富的艺术熏陶,但身上自带的民族特质,又让他们和莎士比亚没有那么遥远。在濮存昕看来,相对《雷雨》《北京人》等中国当代经典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或与这些孩子更加相通,“莎士比亚的才华和西藏青年的性情能够完美结合,关于灵魂、关于命运、关于人在大千世界中渺小和谦卑的生活态度,他们全都具备。莎士比亚作品的精神内涵在他们的认知里并不陌生。他们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质朴、真诚与清澈,这恰恰接近莎士比亚笔下的人文主义,我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质朴与力量焕发出来。”

这一版的《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1990》的基础上,又巧妙融入了大量藏族元素,在古典美、现代性和民族风格上找到平衡。舞台上,演员们跳起了雪域高原上的锅庄舞,而在奥菲利亚失足落水去世后,一群天使则用藏语唱出了仓央嘉措的道歌《洁白的仙鹤》,作为挽歌表达了对奥菲利亚的悼念。濮存昕感慨地说:“藏族的孩子们天生就会唱歌跳舞,他们的音乐感来自于雪域高原。我一直想让他们的歌声进入戏剧,于是顺理成章地想到天使,吟唱出那种抚慰心灵的声音。”

藏语版《哈姆雷特》由西藏著名学者尼玛顿珠翻译,濮存昕认为他的准确翻译为这部剧增色不少。“汉语版《哈姆雷特》的演出证明了中国文化有自信解读世界经典,而藏语的丰富性、深刻性、音乐性则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也可以诠释世界经典。”此前,该剧在上海演出时,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肯定,有人表示:“用藏语来演莎士比亚,有一种奇异而美妙的味道,非常棒!”这出戏的成功,让藏语班的学员被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全员录取,现在他们又开始全国巡演,北京是巡演的第一站。“他们继续成长需要有更多的演出,希望这次巡演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濮存昕相信,只要有更多机会,这群孩子将来能够成为舞台上的明星,被更多人记住。(牛春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