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我国市场化的报纸兴盛于上个世纪90年代,此类媒体中的事实核查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或者说影响力较大的核查类栏目被受众广泛认知,其时间大约在2010年前后,关于这个问题,在陕西师范大学郭栋老师所著的《互联网时代的事实核查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论述的较为详尽。在第二章,作者分析了报纸和电视中的事实核查类新闻产品,用了大概49页的篇幅,而对报纸上的事实核查的研究大概占了29页的体量,可见作者对该部分内容的重视程度,本书评即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报纸上的内容核查,既有中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的“求证”栏目),也体现在地方媒体上(如书中探讨的长沙、南京、杭州和武汉等地的媒体),后者的范围广泛、数量众多。书的作者选取的是中央和地方几家有代表性的媒体,包括《扬子晚报》一篇新闻作品,它曾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人民日报》的“求证”栏目,还有一些都市报开设的事实核查类专栏,如《钱江晚报》的“真相”栏目,《武汉晨报》的“谣言粉碎机”专栏,《北京青年报》的“照谣镜”专栏,《南京晨报》的“求证新闻”栏目等,在这些研究对象中,代表着两类事实核查的形式,《互联网时代的事实核查研究》一书中这样区分到,一类是设立固定栏目的核查,一类是非常态事实核查,第一种类型如前所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民日报》的“求证”栏目,该栏目的发起者甚至在2011年第七期的《新闻实践》上策划一期和“求证”栏目有关的选题,名为“一线提问:五问新闻求证”,至此,求证栏目的开设时间仅有半年,如此策划,其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从这期策划入手,郭教授详细分析了“求证”栏目的生产主体、选题方式和内容生产优势等,得出的结论是,这个选题策划是学术期刊最早探索事实核查的代表性成果,书的作者通过细致搜索资料,厘清了这个栏目定位的三个层次,包括选题定位、报道定位和功能定位,还得出作者自己的结论,即这个栏目有着自己独特的固定模式和范围,从选题到定位基本围绕社会的良性运行展开,选题多数情况下和用户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个结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和栏目自身的定位有所偏差。
和上述“求证”栏目有所不同,都市报的核查类栏目有着自己的特点,最大特点是在2010年前后,此类栏目在都市报中遍地开花,作者研究了4家典型案例,一是《钱江晚报》开设的“真相”和“健康求真相”栏目,作者还质疑两者的定位重复;二是《武汉晨报》“谣言粉碎机”专栏,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纸在2017年发生了震荡,2019年底停刊。作者充满深情地说道,要通过研究这个专栏来怀念这份报纸,还认为,这种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如同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正常现象;三是《北京青年报》的“照谣镜”栏目,其成立与2013年8月,但是在作者写作这本书时,其网站上的相关链接已无法打开,也就是说,该栏目存在的时间较短;四是《南京晨报》的“求证新闻”,书中指出该报的这个类新闻选题分为三类:关于灾难的谣言、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关于疾病和健康的谣言等。
除了报纸上设立的一些核查类栏目外,《互联网时代的事实核查研究》一书还探讨了都市报中的非常态事实核查,即,对某一具体新闻个案展开核查实践,这种形式没有固定的栏目名称,没有固定的出版周期,有很大的随机性,而且作者还特别指出,这种形式和调查性报道的边界可能会有交集,书中重点研究了三个个案,即2011年5月27日,《扬子晚报》针对一个谣言的查证;2020年8月,《齐鲁晚报》针对某饭店坍塌谣言的查证;2020年9月,《南方周末》对微博热搜内容“父母起诉22岁女儿不养2岁弟弟胜诉”进行的查证,这些案例都表明,报纸对于事实核查的技巧的驾驭程度之高。
尽管上述案例大大偶向“鲸落”一样沉寂在信息海洋的深处,书的作者还是很乐观地写道:“在个体起来或倒下的瞬间,真个群体仍然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不必在意单个核查类栏目存在时间的长短。(作者:郭蓓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