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岁以下为少年、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2、扩展资料:古代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

3、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说来相当有趣。


(资料图片)

4、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5、二十曰弱,冠。

6、三十曰壮,有室。

7、四十曰强,而仕。

8、五十曰艾,服官政。

9、六十曰耆,指使。

10、七十曰老,而传。

11、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12、”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13、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14、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15、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16、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17、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18、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19、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20、古人之所以如此划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21、尽管这些观点,某些地方有点主观、片面,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人生规律的。

22、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23、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24、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25、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

2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27、传统划分在中国按年龄划分为四个年龄组,即青年组(29岁以下),中青年组(30一39岁),中年组(40-49岁)和中老年组(50岁以上)。

28、胎儿.婴儿0-0.6,幼儿0.6-2、儿童3-6、少年7-14、青年15-35、中年36-60、老年61-,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划分。

29、一般来说,古人这样划分时间:童年是12岁以下,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20岁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认为18以后为青年.30而立,就进入了中年,40不惑,称为壮年.50而知天命,当然算老年了.还有60花甲,70古稀.80,90岁耄耋之年100岁颐之年。

30、根据发展心理学划分:乳儿期0-1岁婴儿期1-2岁幼儿期2-3岁学龄前期3—6、7岁学龄初期6、7—112岁少年期112—14、15岁青年期14、15—30岁中年期30—50岁老年50岁以后。

31、国际上通常按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对人口总体做不等距分组,分别称为少年人口,壮年人口,老年人口,以人口总数为基数计算少年人口系数,壮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还以壮年人口数为基础计算抚养系数,即抚养系数=(少年人口+老年人口)/壮年人口,国际上还把15~24岁年龄段的人口称为青年人口。

3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年龄分段。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