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劲活跃增长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现代化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在11月6日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取得的出色成绩。随着一体化红利不断释放,带来了实打实的民生“获得感”,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其他地区开始复制推广。活动现场还首次发布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2021)。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真实写照。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原点为例,过去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交接处是有名的“三不管地带”,发展缓慢。如今,示范区的新地标——总投资290亿元的水乡客厅项目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将打造成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引领区。

沪苏浙交界地的蝶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此相印证的是,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研发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显示,2020年最新一期指数为178.90点,自基期(2010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99%。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张小军表示,该指数创新性地构建了区域宏观发展和城市流量监测两个层面的测度体系,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一把“数字标尺”。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迫切需要数据的支撑,进行量化测度和评价”。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表示,希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起到“温度计、风向标”的作用。

截至2020年底,长三角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6000公里,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1%,平均水质优于Ⅲ类水占比81.43%,每千人拥有4.81名卫生技术人员,每10万人中有18416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系列指标的背后,是长三角城市群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起步,在公共服务、生态治理、协同立法等各方面实现了“同频共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由于历史原因,长三角各城市在医疗、教育、文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得益于一体化深入推进,三省一市以科技赋能、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以医疗领域为例,通过推进“互联网+”医院医保结算联通,建立医疗健康信息、传染病联防联控、血液应急保障等方面合作机制,同时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探索实践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持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截至2021年4月,长三角区域异地门诊结算已达398万人次,异地住院结算达105万人次。(钱培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