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六年多筹划,中国脑计划终于尘埃落定。

9月16日,科技部网站正式发布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下称“指南”),涉及59个研究领域和方向,国家拨款经费预计超过31.48亿元人民币。

重大问题目标明确

作为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主要包含脑疾病诊治、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脑机智能技术等方面研究。其中脑疾病诊治面向脑健康和医疗产业;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以“介观全脑神经连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平台;脑机智能技术面向类脑智能产业。

指南的发布也标志着酝酿6年多的中国脑计划项目正式启动了。中国脑计划自从2014年宣布以来,就备受各界关注。中国脑计划整体规模有望达到百亿甚至千亿级,比肩美国脑计划。

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曾在谈论中国脑计划落实的具体挑战时表示:“中国脑计划作为国家战略,以人为目标,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各国现有的脑计划,如何从更高的层面去认识,并做好顶层设计,对未来脑科学研究发展,至关重要。”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也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脑计划最大的挑战是它不是一般的科研计划,需要针对重大的问题形成团队来攻关,而且重大的问题要目标明确。”

根据最新发布的指南,2021年度申请项目将围绕脑认知原理解析、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发病机理与干预技术、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技术及应用、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技术平台建设5个方面。

值得关注的是,重大项目将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研究,每个项目资助资金最高达500万元。

蒲慕明在指南发布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指南的发布可以说是中国脑计划开始启动了,我们会根据指南的要求,以及专家们决定要做的方向来进行项目的评审。”

蒲慕明认为,最新发布的指南符合预期,与中国脑计划最初提出的“一体两翼”的方向一致。

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中国“一体两翼”的部署达成了初步的共识。所谓“一体”,就是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为主体和核心;“两翼”是指脑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

蒲慕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指南中所提到的项目方向如果都被选中并通过资助,那么整体规模将会达到31亿元左右,这些项目的期限都是5年,此后每年还会有新的指南发布,会有新的项目进来。

他还表示,目前中国脑计划整体的规模还未最终敲定,但除了国家拨款以外,还会有地方的配套资金支持。“每个地方政府的拨款额度会有不同。”蒲慕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有参与脑计划项目评审的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脑计划5年的政府拨款预计在190亿元左右,加上地方的配套整体规模约500亿元左右。但这些数据尚未得到官方的确认。

加大青年科学家支持力度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包括猕猴接管神经联接图谱、脑图谱大数据分析建模、抑郁症研究、脑机交互计算融合研究平台、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平台、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绘制等项目有望成为今年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的重大项目。

指南公布后,也在今年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引起轰动。多位在重庆参加神经年会的青年科学家和神经科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最新指南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尤其是对青年科学家对支持。

蒲慕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青年科学家项目在此次指南中占到很大的比例,因为我们希望培育青年人才,脑计划是长远的计划,我们做科研创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领域都要培育新的人才,青年人才在交叉学科的新方向具有优势。”

蒲慕明院士正在帮助青年神经科学研究者使用猴子作为实验模型来理解高级认知功能。他表示:“现在人们愈加发现要想理解人类的高等认知功功能,比如思维和意识以及脑疾病,尤其是精神类疾病。非人灵长类可能是更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

中国脑计划的推动对于科学家揭示人类大脑和神经工作的机制也将有积极意义。目前全球的科学家对于包括阿尔茨海默综合症、帕金森、精神分裂、抑郁、药物成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的行程等仍没有清晰的认识。

蒲慕明表示,目前全球脑疾病药物仍然存在巨大的空白,而脑疾病患者的数量却在逐年增长,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我们需要从认知相关重大脑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临床和社区队列数据和样本库中寻求答案。”蒲慕明说道。

科学家们还希望基于“人脑地图”等最新研究成果,对上述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在脑科学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及其它工程科学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彼此间的互动将会更为活跃。

可以预计的是,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也有望受益。脑机接口涉及脑活动调控技术、新一代机器学习模型和类脑计算系统、类神经元的芯片、处理器、存储器和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未来也将推动超柔神经界面、电极和芯片系统等方面的突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