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到家
既想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又不想离子女亲人太远?这个小愿望或许很快就能实现。
《规划》指出,在未来,街道(乡镇)层面公办养老机构及养老照料中心将承担区域内基本养老服务保障职能,重点接收有入住需求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并提供24小时以上长期入住服务,从而消除老人及其亲属对入住养老机构的陌生感;改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条件,为农村低收入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提供便捷可及的养老服务;对住宅公共设施、商场、公园、景区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设计与改造。
与此同时,《规划》指出,根据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建设“十五分钟服务圈”,将养老机构的服务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区,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等服务将全面覆盖。此外,还将全面实行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把握不同程度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就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
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将同步增设。《规划》要求,公办养老机构要率先为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养老服务。争取到2025年,养老家庭照护床位达到1万张,2035年,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数量达到1.5万张。
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
完善“三边四级”的就近精准居家服务体系之外,养老服务供给网络也将全面覆盖。
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养老服务消费,使社会力量逐步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规范》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专业性的养老产品店或开设养老用品专柜;探索将医疗康复项目和治疗性康复辅助器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推动老年人异地养老、旅游养老、健康养生等融合养老消费活动。发挥北京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老龄化程度较高、用地面积紧张的核心区鼓励探索“共生居住”养老模式,将腾退的老旧小区楼房、平房院落等通过适老化改造,更新为老年人的养老场所。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等地可以开发森林康养、中医康养、休闲康养等项目,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健康养生旅游度假区和健康养老基地。
“通过区域协作,可以有效解决核心城区空间不足的问题,让老年人按自身需求、喜好选择合适的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在《规划》政策解读会上表示。
《规范》同时指出,将全面推行老年人巡视探访,建立“养老服务顾问”制度,探索实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深化特殊家庭老年人通过代理服务入住养老机构工作,开展老年人监护服务。支持发展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拓展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型消费领域。
特需人群可获长期照护
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水平逐年升高,给经济运行、社会保障、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带来巨大压力。为此,市民政局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出台的此项《规划》,为全市老年人口未来的养老生活描绘了一幅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美好蓝图。寸草春晖居家负责人张雪梅表示:“《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的老人由政府托底。可以看出,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的融合式养老服务将是不变的方向。”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7张,建立起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城乡一体的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到2035年,全市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9.5张,失能失智老年人90%以上可获得优质高效的长期照护服务,老年人可享受便捷可及、品质较高的养老服务。
“《规划》人群覆盖全市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常住老年人、60周岁以下残疾人和18周岁以下困境儿童以及其他有照护需求的特殊群体。将为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中有长期持续照护需求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规划养老床位。”李红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