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虚拟人异军突起,火爆异常。影视公司、经纪公司、汽车公司,甚至地产公司,都推出虚拟人,或做虚拟偶像,或做代言人。细数跨年晚会上霸屏的虚拟人,有真人的数字孪生,如邓丽君虚拟形象出现在江苏卫视跨年晚会舞台;有全新的虚拟偶像,如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虚拟主持人“小漾”亮相,据称“小漾”是国内首个常驻且人格化培养的虚拟主持人;快手推出电商虚拟主播“关小芳”,车企公司吉利也在近日推出了虚拟代言人。

“风口已至”?

虚拟人如此火爆,被认为是“风口已至”。

据西南证券数据整理,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同比增长68.8%;虚拟偶像带动周边市场规模2020年已达645.6亿元,刚刚过去的2021年则预计达到1074.9亿元。预计到2023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

首先冲入虚拟人市场的是影视娱乐公司。偶像频繁“塌房”,而虚拟偶像风险小、回报高,可以赋予人格、可以按照需求来培养甚至更改、弃用。

另外,虚拟人开始逐渐取代流量明星和超模,成为火热的品牌代言人。虚拟偶像AYAYI面世至今仅半年,就已经与娇兰、安慕希、保时捷等知名品牌合作。有数据表明,此前4年,全球范围内与虚拟人物相关的合作案例,已覆盖到100家奢侈品、时尚、美妆零售商。

当下,直播、网红也成为虚拟人的重要舞台,如美国虚拟主播Code Miko、日本虚拟模特IMMA、中国虚拟歌手洛天依等。

利好与痛点

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 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 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首次明确地鼓励和支持虚拟人的发展。

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今,虚拟偶像领域的初创企业已获得25笔融资,所融金额从数百万元人民币到数千万美元不等,SIG海纳亚洲基金、蓝驰创投、顺为资本、金沙江创投等明星机构纷纷入局。

技术的日臻成熟,是推动虚拟人发展的内核动力。四十年前,虚拟人还是“纸片人”形象,现在已进化为具备模型高精、人工智能驱动特点。据业内人士介绍,第三代数字人的建模和内容生产均有AI参与,这使得数字人的制作效率更高,也更智能,能面向更多应用场景。

有关专家指出,虚拟人目前的痛点是:产业不能协同,公司之间没有有效整合,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这使得制作虚拟人时,成本很高。虚拟人虽然能干,但其研发投入也十分巨大。一个3D虚拟偶像的资金投入,可达数十万至百万元。如果虚拟歌手要推出单曲,从编曲到形象设计,成本更有可能高达200万元,且不包括传播费用。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大平台联合产业链共建生态,最终产生飞轮效应,降低成本。(徐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