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研究报告——以制度开放促进高标准创新市场体系建设(2021)》(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和《中国“双创”发展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发布暨专家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当前,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不断深入推进。今年《研究报告》以“放管服”与创新市场建设为核心主题,探究“放管服”对我国创新市场的影响,以及新型举国体制与创新市场的关系,总结中国特色创新市场体系的发展经验。报告显示,深圳“双创”综合指数连续六年排名第一,在30项指标中,深圳10项排名第一,6项排名第二,“双创”绩效实现能力引领全国。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研究由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专家组专家王京生连续6年领衔课题。《发展报告》由王京生主编。

深圳已基本建立全过程创业生态

课题组成员、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介绍,《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主要城市“双创”发展评估、中国创业生态系统的城市观察和中国创新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研究,并首次提出“创新市场体系理论”。

《研究报告》从全国100多个被评估的城市中,选取了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杭州、苏州、西安、成都等9个有代表性城市,通过30项“双创”指标进行比较观察。

《研究报告》显示,各城市的“双创”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深圳“双创”综合指数蝉联全国第一,北京市拥有最好的“双创”资源配置能力,上海市“双创”综合环境领先全国。整体来看,数字经济是疫情冲击下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双创”资源要素加快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转变。

在创新创业资源方面,深圳市的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在各城市中稳居榜首,成为唯一在科学技术支出占GDP比重突破2%门槛的城市;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连续四年位居首位,是9个城市中唯一连续多年支出超千亿的城市。

在创新创业绩效方面,深圳市在“双创”经济产出效益上继续保持领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37.13%,是唯一占比超30%的城市;深圳的知识产权产出创造能力以及创新实力优势显著,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榜首。

《研究报告》还通过比较城市全过程创业生态的重要要素,识别创业生态构建的关键力量和有效模式。报告认为,建立覆盖“机会识别-机会开发-机会实现”的全过程创业生态,是创新市场体系繁荣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而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基本建立全过程创业生态。

《研究报告》显示,创业密度方面,深圳市每万人拥有企业1288家,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显示平均每10人中就有1名创业者。创业质量方面,深圳创新型企业家机会敏锐性更强,成立一年内并拥有专利信息的创新型企业1167家,高于上海(851家)、北京(609家)和广州(637家)。

“双创”发展的“深圳模式”:数字经济产业独领风骚

与《研究报告》同时发布的《中国“双创”发展报告(2020-2021)》,构建了中国“双创”城市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重点选取国内100个典型城市,综合测评我国的“双创”发展现况。

《发展报告》显示,深圳连续四年蝉联“双创”总指数得分第1名,北京、上海紧随其后,广州、苏州、杭州分列第4、5、6名。在“双创”环境支持维度测评方面,上海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深圳紧随其后;在资源能力维度测评方面,北京连续四年卫冕榜首,深圳、上海分别居于第2、3名;在“双创”绩效价值维度测评方面,深圳以绝对优势又一次排名第一。

报告副主编、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凡介绍,《发展报告》从多个层级揭示了我国“双创”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既包括区域视角下的整体对比,也包括对“双创”发展最为活跃的深圳市的聚焦研究。

根据《发展报告》,深圳市在数字经济产业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发展仍是独领风骚,努力打造“双创”发展的“深圳模式”。通过对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南山区在培育中国数字经济新动能方面尤为突出,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工业互联网是协同创新的强力引擎。与此同时,“双创”纵深发展带来的制度约束和技术瓶颈是深圳市未来面临的问题。

《发展报告》指出,从粤港澳大湾区视角考察深圳“双创”的发展,应着眼于促进“双循环”,在破除行政壁垒、加速要素市场流动、提高科研转化效率、提升城市群治理能力等重要环节,加快改革步伐。

中国创新市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轨并行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于2018年首次在“双创”研究中引入创新市场概念后,此次进一步以中国为样本研究了创新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构建,提出创新市场的中国模式,即“RASP”模式(体制改革-市场行动-市场结构-市场绩效)。

课题组成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副院长魏建漳表示,中国创新市场体系构建天生带有“改革基因”,这种以改革驱动的创新市场体系构建模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创新市场体系培育是改革驱动的渐进发展过程,通过科技体制改革释放不同创新市场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创新主体的活力,逐步培育生产者和需求者进入创新市场。目前,我国创新市场总体呈现出以“试验发展创新市场”和“应用研究创新市场”为主体,以“基础研究创新市场”为辅的多层次创新市场体系。

回顾中国创新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历程,课题组发现,“放管服”改革是中国高水平创新市场体系构建的制度力量。在“放管服”改革驱动下,我国不仅三大创新市场总规模已经处于世界前列,而且配套要素市场逐步完善,创新市场开放水平持续攀升。

“‘新型举国体制+市场’是创新市场体系构建的‘中国模式’。”陶一桃表示,中国创新市场基本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并举的双驱动结构,新型举国体制与创新市场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特征。新型举国体制是解决创新市场失灵的关键力量,发挥着源头供给性作用、组织攻坚性作用、制度突破性作用,“放管服”改革则有效促进了中国高标准创新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记者 林捷兴 宁若鸿 关炜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