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2月22日电 题:这规划、这引水——瞧,5000年前的石家河古城有多先进!
新华社记者喻珮
30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因山势而建,南北相连、独具匠心;3条水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可防洪蓄水、灌溉农田。记者22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最新成果,新发现的大型城址及城内水利系统,将进一步深化对石家河古城以及长江文明的认识。
(相关资料图)
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界前辈严文明、赵辉、张弛等在石家河开展系统考古发掘,随后公布该遗址为一处12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推断为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聚落。此后的30年间,对于石家河古城遗址的研究从未中断。
位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古城遗址。新华社记者余国庆摄
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天门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石家河古城遗址再次进行发掘。其间,当地遭逢大旱,石家河古城的护城河以及遗址范围内的稻田、水渠等基本干涸,考古队对石家河古城布局以及城壕、外郭城和水利系统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勘探。
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最新考古发现确认的石家河古城东、北城墙与1992年公布的西、南城墙可以基本衔接起来。城墙宽80米至100米,宽而坚实的城墙,可应对南方雨水多的防护需求,并具备了一定的规制。城墙依自然岗地与山势而建,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匠心。保存较好的一段京山坡城墙朝北向的坡度较陡,具有明确的防卫目的。
史前大型城址一般由内城、城壕、外郭城组成,石家河古城是否存在外郭城?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石家河考古发掘的参与者,方勤带领新团队寻求答案。
2022年9月以来,经大量实地调查、勘探及局部试掘,考古队发现,沿城壕外侧分布着一些高岗,连起来大体绕城壕一圈,且与石家河古城属于同时期文化遗址,由此认定为石家河古城的外郭。“外郭是古城的附属设施,和城壕一样,有拱卫古城内城的功能,是石家河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勤说。
考古队据此确认,石家河古城城壕内面积为224.8万平方米,包括新确认的内城面积177.5万平方米,加上外郭城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在1992年发现的120万平方米城址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个量级。石家河遗址确认为长江中游同期最大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规模相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者在对北城墙严家山段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堆筑的土方含有石块,石块大小不一,直径在20厘米至40厘米左右。石块以含硅质岩、石英碎屑的灰白色白云岩为主,部分石块有明显的取料切割和加工痕迹。这与浙江良渚筑城时铺石头类似,是长江流域平原地带筑城时为了加固墙体采用的做法。
石家河古城外郭城示意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石家河古城位于岗地上,地势较高,用水如何解决?考古队探明,从大洪山南麓到石家河古城北部有3条水系、2座拦水坝,并初步厘清了其水利系统——引河流进入护城河、外郭城上修建堤坝以缓冲抗洪、城内兴建小型水库蓄水抗旱、引水入内城以满足农业和生活用水。
同时,考古队在西河附近发现一大片低洼地,与西城壕水源相互利用,推测这一区域为稻田所在。石家河古城遗址发现大量的水稻相关遗存,也是发达的农耕文明的佐证。
“这些新发现均反映了距今5000年的长江流域先民对于水资源的管控与利用,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江流域古城城市规划和布局的认识,是长江水利文明发展高度的体现。”方勤说。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史良胜曾参与石家河古城遗址水系的考古工作,他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着重分析石家河的古水系和现代水系的泥沙颗粒物,进一步还原石家河城址古水系的分布及历史年代。
石家河古城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古城,曾发现大型祭祀遗址、大量精美玉器、大批量生产的红陶杯等。湖南大学教授郭伟民指出,最新确认的石家河大型城址,进一步佐证了石家河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中的主导和引领地位,见证了长江中游不断与其他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交流、融合,最终融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