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礼智

在青岛,有这样一位老人,以一己之力经营着一个家庭文化沙龙。从每周六到每隔一个周的周六,她都会在家摆好水果茶点。嘉宾学员们如约而至,他们一起谈文学、历史、哲学,甚至还有心理学、法律、宗教等等。她就是90岁的老人汪洋,追随丈夫遗志,把一个民间的、私人的家庭文化沙龙办到了28年。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承载着求知者学习的憧憬和渴望,顶风破浪,依然在大海中前行。”


(资料图)

精神的家园

有学员已经跟了四十年

周六晚上,记者来到汪洋位于嘉定路上的家,而这里就是她办家庭文化沙龙的地方。一进家门,汪洋就热情的招待记者,但规矩还是有的,比如询问核酸有没有测过、进屋要穿鞋套等,这些是参加沙龙的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记者看到,这虽然是一栋老房子,但是打扫的非常干净,家具摆放有序,整个房间给人非常温馨的感觉。沙龙虽然没有开始,但水果、点心、茶水已经摆满。

时间过了晚上六点半,学员们陆续赶到。在这些学员中,有上学时候就跟着汪洋的先生金又新老师,然后一直跟到现在。比如董美琳,她80年代就在四方夜校听金又新的课,后来又参加了沙龙,到现在有四十年了,“我觉得很幸运,汪老师、金老师不光是讲课精彩,做人也是我们的楷模,文化沙龙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在这受益很多。”

彭渤是1996年就参加家庭文化沙龙。当时,他以为文化沙龙是在一个很高档很豪华的地方。结果到汪洋老师家一看,房子小还非常拥挤,很多人在走廊做个小板凳就听课,“当时大家对于文化的追求非常热烈,也不在意这种条件的艰苦,大家聚在一块讨论很激烈,金老师的演讲也非常有激情。”彭渤到现在都记得,自己参加沙龙的第一课是讲《诗经》,后边接着是魏晋南北朝文学。

陈雄飞虽然1986年就跟着金又新在夜校上课,但是最近三年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汪洋老师的家庭文化沙龙,来了之后就再也舍不得离开。

舍不得学生

家里办起了文化沙龙

谈到这个家庭文化沙龙,汪洋说这还要从自己的先生金又新说起。金又新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曾当过青岛市青年文工团的导演,90年代的时候,金又新在四方区干部职工业余大学当校长,爱好文学的他同时兼着文学班的代课老师。1994年,金又新突发心脏病,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他又放不下自己教的学生,于是就想到利用晚上的时间替他们补课,“这些学生平常一有问题就会来请教他,那个年代上学的人很少,特别是工厂里的职工、机关里的干部。”

这个家庭文化沙龙就是从补课开始的,刚开始只有几个人,后来影啊大了,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每周聚会多达二三十人,小小的房间已经无法容纳来晚的人,只能在走廊上坐着。后来就开始固定时间,每逢周六晚定期举办聚会,这样就形成了文化沙龙!十几个平方的小客厅,聚集了二十多个年轻人,其中有工人、学生、教师、部队官兵、机关千部等。

沙龙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金又新一个人讲,他从中国古代文化讲到现当代文化,从伤痕文学讲到网络文学,内容涉及文学、美学、经济、管理、法律、哲学、心理学、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在文化沙龙里,金又新既研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接点,又对年轻人进行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他说,要把年经人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具有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高度奉献精神的人。

这个沙龙一直坚特到1996年下半年,当时金又新病情恶化必须住院,就暂停了下来。1997年1月11日,他因心脏病不幸去世,活动也停下来。为了记念他,文化沙龙取名又新文化沙龙。

重新办起来

这是金又新生命的延续

金又新走了以后,他的学生找到汪洋,说他们很舍不得金老师,希望汪洋能把沙龙继续办下去。汪洋也感觉,沙龙就是金又新生命的延续,加上参加沙龙的人大都是金又新的学生,大家互相帮衬,于是在1998年11月,文化沙龙又重新办了起来,“文化沙龙就像接力棒一样继续下去,这是又新文化沙龙新的开始。”

其实,汪洋和金又新一样,都非常热爱文学,当时汪洋就在夜大讲现代文学,所以文化沙龙重新办起,刚开始的主讲人就是汪洋自己。在文化沙龙上,汪洋讲小说、讲散文、讲诗歌,一晃一个月就过去了。但是汪洋深感这样长期下去不行,“我不是又新,我没那么多学问。”于是,汪洋想到了请“外援”,她想请一些有学问的嘉宾做这个家庭文化沙龙的主讲人。因为金又新本就和青岛的文学圈子渊源颇深,再加上这个家庭文化沙龙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反响,所以当汪洋向这些青岛的文学大家发起邀请的时候,很多人都欣然接受。

汪洋说,到现在她先后邀请了二百余位老师来讲课,从中国古代神话、先秦文学、唐诗宋词讲到现当代文学,从鲁迅、郭沫若、徐志摩、张爱玲讲到曹禺、巴金、周有光等等。汪洋还利用学生、亲友的关系,请到了一些来自美国、德国、荷兰和希腊等国家的人,请他们介绍国外的文学、哲学现状,“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信息,充实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除了讲课,汪洋还利用节假日开展户外活动,如爬山、游览、参观等,至今已经举办过二十多次新年晚会、室内音乐会和诗歇朗诵会等活动。

沙龙这些年

每天很充实没有虚度年华

沙龙办的有声有色,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提议把沙龙做大做强,可以搬到很大的会议室去办。汪洋没有接受这些建议,因为在她看来既然叫家庭文化沙龙,就应该在家里办,但是搬到人家那个地方,就不叫家庭文化沙龙了。

这个家庭文化沙龙已经办了28年,能够坚持到现在,汪洋说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员们,“特别是这些年轻的学员,他们迫切的渴望知识,希望沙龙一直办下去,这是大家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汪洋自己的需求,她说自己退休了,总得找点事情做,才能不荒废时光。

所以这二十多年来,汪洋不仅没感觉累,每天还都过得很充实,有时候也会写点东西,“就像个回忆录,每天写一点,积少成多,哪怕不是给后人看,给自己看也是好的。”写着写着就快到周末了,这时候汪洋又开始筹备沙龙的事情,比如联系嘉宾,询问嘉宾的主讲题目,询问学员有什么经历,她整理好后再发给大家。为此,汪洋还学会了微信,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沙龙的大小事情都在微信群里说,“这样,我觉得也不虚度年华了。”

学员们都讲,汪洋老师非常新潮,除了微信,汪洋还自学了剪短视频、制作电子相册等。汪洋说,这个时代在前进,你不学习的话,人就更衰老了,“我看到很多年纪大的人,什么也不知道了,在家光等着儿女们伺候,这种日子我不能过,我到现在买菜做饭都是自己做。”

至于家庭文化沙龙的未来,汪洋说等到自己有一天走不动了也就结束了。也有人问她,是否可以找个接班人,汪洋就说他们谁愿意接班谁就接。

回顾一路走来的这么多年,汪洋专门自己写了结束语,足见她对这个家庭文化沙龙的重视。在这个结束语里,汪洋写道“有人说,我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承载着求知者学习的憧憬和渴望,顶风破浪,依然在大海中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