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华社南京8月23日电(记者朱筱、王珏玢)8月23日迎来处暑节气。作为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时节的气温有什么变化?对作物生长有何影响?气象、农业专家为您揭秘。

关于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的记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教授江晓东介绍,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意味着一般情况下,炎热天气即将结束,气温开始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处暑节气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退,这一时节虽然还有些热,但温度已总体呈下降趋势。“通常我国北方居民可以感到气温有明显的下降,而在南方,特别是江淮和华南地区,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仍会出现短期炎热天气,也就是‘秋老虎’。从今年来看,北半球多地入夏后出现高温热浪事件,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江晓东说。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宁运旺介绍,处暑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们会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这一时节,秋熟作物多处于籽粒开始形成或充实时期,水稻一般处于孕穗期,对水分需求很大。此时下雨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获得丰收,因此有“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等农谚。

处暑后天气转凉、降雨渐少,人体出汗明显减少,容易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宜吃一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清淡饮食,多食果蔬。

“比如在处暑日,北京的居民喜欢购买‘百合鸭’,即用当季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养肺生津的食材来调制的老鸭。南京人则会炖上鸭汤,全家老小食用,以防秋燥伤身。”宁运旺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