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重庆市涪陵区,探访新材料产业如何跑出“加速度”。

新材料产品产销两旺 填补产能空白


(资料图片)

走进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万凯”)的聚合智能车间,10套切粒机正有序平稳运行,聚合物溶液像水流一般在管道内流淌,最终变成晶莹剔透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切片。在智能化系统的助力下,整个生产过程高效有序。

在仓储车间,叉车来回穿梭,把刚出厂的产品运往指定位置,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为即将发往四川的一批订单作准备。

重庆万凯是一家以生产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为主的企业,是西南地区大型食品级PET供应商。该公司生产的PET瓶主要应用于饮用水、热灌装饮料、碳酸饮料、食用油、酒类等食品、轻工、电子包装领域,填补西部地区食品级PET瓶的产能空白。

2018年企业入驻涪陵临港经济区,引进大型集散控制系统实施智能改造,于2020年和2022年顺利完成一期、二期项目投产。2022年,公司完成120万吨产能、100亿元产值,约70万吨产品销往川渝地区。

“我们紧盯国内外市场,生产无毒性、可塑性强、透明的、价格适中的食品级PET瓶,满足市场需求。”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轮值总经理袁春剑说。

产能还在不断扩大,该公司(三期)扩产项目预计今年4月投产,实现年产能180万吨、年产值约150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瓶级切片生产基地之一。近期,公司还准备在四川达州建厂,建设年产120万吨MEG联产10万吨电子级DMC新材料项目,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位于涪陵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生产的氨纶产品同样产销两旺,工人们将一卷卷氨纶打包装箱,销往全国各地。

占地4000亩的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是涪陵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9家大型新材料企业入驻,能年产100万吨己二酸、16万吨差别化氨纶、20万吨聚氨酯树脂、20万吨铝热传输复合材料、10万吨尼龙66切片……是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和全球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生产的尼龙66切片可用于生产宇航服、汽车及电器零件,聚氨酯树脂可用于生产箱包、鞋类、家具等产品,氨纶纤维则是运动服、泳衣、口罩耳带的原材料,其终端产品覆盖百姓生活多个领域。

2022年,园区实现产值302亿元,同比增长8%,出口创汇23亿元,同比增长10%。园区还投资10亿元建设华峰重庆低碳研究院和中试试验基地,以便更好支撑产业园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川渝向“新”而行 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

如今,新材料产业成为涪陵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涪陵从有名的“榨菜之乡”蜕变为川渝地区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地。

据涪陵区工业发展经济中心主任黄斌介绍,全区现有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三大园区。2022年,全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200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100亿元,占据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并且拥有6家产值突破百亿的大型企业。力争到2026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500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

要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不是只靠单打独斗,而是面向川渝大市场,向“新”而行,加强合作,共同做大新材料产业这块“大蛋糕”。

“我们与四川宜宾、泸州、自贡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的城市加强对接,比如园区的企业就从泸天化公司引进原料,进行生产。”涪陵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刘云希望川渝携手,依托川南渝西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立足产业链配套,延链补链,实现上下游联动发展。

而在四川自贡沿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川南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同样如火如荼,产业基地大力抢抓中国中化在自贡布局氟化工新材料优势产业链机遇,依托已入驻的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中化蓝天等龙头企业,引进上游氯碱、氢氟酸等基础化工原料项目,下游氟化工新材料项目,链接自贡盐化工产业,形成完整的“盐—氯碱化工—氟化工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打通氟化工产业链条,同步发展以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依托自贡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配套发展天然气化工新材料产业,正向着千亿园区目标进发。园区目前已签约落地化工产业链项目25个,计划总投资240亿元。

自贡川南新材料产业基地已被成功认定为四川省首批化工园区之一,首批认定的3.13平方公里全部完成招商布局,扩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川渝合作不断深化。目前,自贡市沿滩区和重庆市长寿区、铜梁区加强合作,逐步推动双方园区产业升级、优势互补,推进天然气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同样发展新材料产业,我们还要加强与涪陵区的合作,相向而行,取长补短,共同做大做强川渝新材料产业。”自贡沿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