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陆金星
8月25日早上六点半,位于青岛红岛的红双木木船制造厂内传出了“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刘方林和他的伙计们正在忙着赶工期,这条原定于9月1日开海前下水的木船,已经严重延期了。老板刘方林今年已经60岁了,他是红岛原住民,从小跟着父亲学造小渔船。1997年,刘方林租土地建船厂,招收更多的造船匠和学徒,注册领证成立了红双木造船厂,传承着一百多年的老手艺——手工建造木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门造木船的老手艺面临尴尬的处境,年轻人没人肯干这种又累又脏的手工活,坚守的都是老年人,船厂的工人也从2000年前后的20多人锐减到如今的6人。
手工建造木制渔船,有技术还要有力气。
(资料图)
一艘渔船从搭骨架,刷漆成船到安装设备需要两三个月,由于老船工不断退出,又没有年轻人补充进来,目前红双木每年只能建造五六艘像样的渔船,而且延期交付都已成为常态。“没有办法,人力跟不上,加上夏天天气多变,这条66千瓦的渔船估计能延期一个月下水了。”有着近40年木船建造经验的于业刚介绍,今年60岁的于业钢从20岁起就开始造船、出海,坚守木质渔船制作老手艺。据介绍,红岛木船制造技艺已传承了160余年,70年前,红岛有木质渔船近千艘。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初,红岛渔业开始向机械渔船发展。但红岛当地渔民出近海,张网、拉网,还是使用木质渔船,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当地的渔民有木船情怀,铁壳船价格和木船差不多,但是老渔民还是喜欢木船,因为木船一代代用下来有传承,再就是维修简单、方便,修修补补渔民自己就可以上手处理,铁壳船一有毛病就得进船厂。”刘方林介绍。
三人协力,将木板锯开。
据了解,船厂内正在建造的船将近18米,单船价格三十多万元,全部置办齐了需要近五十万元,木质渔船从挑选木材加工到建成下水,需要100多道纯手工工序,要经过备料、定盘、捻船、做舵、做桅杆、刷桐油等步骤。一百多年的传承,手工造船人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依靠着祖辈们口传心授沿袭至今,即使电动木工工具加入到造船环节中,木制渔船建造百分之八十依然需要手工。一艘木制渔船需要几百块大大小小的木板,船体内外用上万个螺丝固定,都是老船工们一锤一锤敲打出来。
早上六点半,一天的造船工作拉开帷幕。
红双木木船制造厂是目前青岛地区仅存的一家手工造船厂,建厂以来,也有过年下水二十多条渔船的红火年代,如今因为近海海洋资源减少、渔民因老龄化减少以及铁壳船的部分冲击等原因,每年建造的渔船数量也在下降,伴随着刘方林、于业刚等老手艺人的渐渐变老,手工造船这门手艺也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渐行渐远。
60岁的于业刚从业近40年。
60岁的于业刚正在计划将一块松木切割,做船甲板。
制作渔船很多环节都是手工操作。
原本准备9月1日出海的渔船,由于工期延误,预计将延期一月下水。
一块几百斤的木板,需要三人共同出力。
大铁锤抡上几下就气喘吁吁。
73岁的刘同节是船厂年龄最大的。
两人配合安装甲板。
早上六点半开始上工,趁着天气凉爽加紧工期。
木制渔船全靠手工制作。
当天上工的只有三个人。
建造过程中很多环节全凭经验。
于业刚正在刨板。
当下主要工作是为渔船铺设甲板。
几艘小渔船已经做好,等待交付出海。
四条小渔船已经制作完毕,即将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