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医生身居幕后,他们整日与切片打交道,极少接触到患者。


(资料图片)

所以我们看到的医患故事,多发生在临床。

病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故事少之又少。

近日,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丁彬收到一个快递,里面的一封感谢信和一把精美的工笔画扇子,带我们走进了病理医生的日常。

从来院会诊到明确诊断到住院治疗,医路走来感慨多

写信的是患者赵先生和他的老伴张女士,信中表达了对丁彬医生高超医术和大爱之心的由衷感谢。

上个月,患者赵先生因眼睑突然长了一个肿物于外院做了切除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大B细胞淋巴瘤,医生建议他尽早开始化疗治疗。一纸病理诊断让赵先生的幸福生活起了巨大波澜。

“诊断准确吗?”虽然年过70,但平素身体健康的赵先生始终无法相信自己得了淋巴瘤。

最后,赵先生来到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血液科就诊。对于外院转来的淋巴瘤患者,血液科都会申请病理专家会诊,以最终确认病理结果及分型分期。

通常,患者或者医务人员将切片送至病理科时,科室会根据当天排班进行随机分配。但是淋巴瘤病理诊断对病理医生的诊断经验要求较高,所以医院有淋巴瘤病理会诊需求时,作为负责淋巴造血病理诊断的副主任医师丁彬就成了不二人选。而她每次接到这样的会诊任务时,都会从幕后的“工位”走到“台前”,走到患者身边,接过切片的同时,跟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病史。

赵先生和老伴来送病理切片时,丁彬跟“接待”其他淋巴瘤患者一样,详细地了解了他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并查看了现有的全部检查资料,包括术后Pet-ct影像结果。令丁彬印象深刻的是,眼前这位七旬患者思维清晰,逻辑缜密,表达准确,但对外院的病理结果存疑。“我这个年龄每天还能做仰卧起坐,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光给我病理结果让我做化疗,我内心接受不了。”两天后,赵先生的病理会诊结果出来了,依旧是大B细胞淋巴瘤。

丁彬电话通知赵先生来取切片,并详细解释了病理结果和诊断依据。但赵先生似乎心里还是没有完全接受。也是在这次交流中,丁彬得知赵先生国庆准备回趟南京老家。

赵先生取回切片离开医院后,他的住院骨髓活检结果也出来了——大B细胞淋巴瘤累及骨髓。当天晚上下班回家后,丁彬一直在想赵先生的病理结果:“他说自己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特别健康,但肿瘤细胞摆在那,我就琢磨还有没有别的检查指标可以帮助判断赵先生的病情。”第二天一上班,丁彬打开电脑调出赵先生的病历,查看了住院期间所有的检查结果发现,血常规显示三系血细胞都有减少,已经出现贫血指征。于是,丁彬再次拨通赵先生电话,说:“我查看了您的病历,外周血检查也提示有问题,并且骨髓活检也有问题,您一定要回血液科就诊。”

过了没几天,赵先生右侧颌下淋巴结出现肿大,他最终没有回老家,及时来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血液科办理了住院。

从来院会诊到接受诊断结果到住院治疗,就医路上,赵先生感慨良多。他敬佩丁彬医生的专业技术,也感激丁彬医生的耐心与负责。他写下感谢信,附上画家老伴精心绘制的扇子,一并寄给了丁彬医生。

收到快递,丁彬感到意外又惊喜。

“不是必须要见患者,但只有见了才放心”

面对“直接与患者沟通不是病理工作的诊疗要求,而您为什么要坚持这么做?”的问题,丁彬医生给出的回答是:“遇到淋巴瘤患者,我一定要看患者,结合病史和体格状况做病理诊断,否则不放心。”

淋巴造血肿瘤病理分型复杂,种类繁多,WHO分类就有100多种。不同的分型分期,诊疗方案截然不同。不同于其他实体肿瘤,淋巴瘤细胞形态不明显,具有迷惑性,“陷阱”多,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很多时候,看着像良性的,其实是恶性的。看着是恶性的,又不一定是恶性的。淋巴瘤治疗费用高,家庭负担重,诊断结果直接影响了患者后续的治疗方案,所以做淋巴瘤病理诊断心里压力很大。”丁彬坦言。从事病理工作三十余年,丁彬更加明白签发的病理报告对患者的重要性。也正基于此,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丁彬每一次都要“亲自”看完患者再敲出那行诊断结果,也因此赢得了患者的尊重与认可。

“不是必须要见患者,但只有见了才放心”,这是一名病理医生的自我修养,也是作为一名医者的职业担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