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城阳区发布关于发热就医等问题的问答,回应社会关切,并发布全区31家发热门诊明细,方便群众就医。
(资料图)
关于发热就医等问题的问答
1.问:出现发热等症状,如何就医?区内有哪些就诊地方?
答:对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居民,无论是否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以及检测结果如何,如居民有就诊需求,均可自行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就诊。(见后附件)
2.问:前往发热门诊就医,需要注意什么?
答:到发热门诊就诊时应戴好口罩,主动告知医务人员近期“是否去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地区”,“是否与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有近距离接触史”,便于医务人员准确确定病情,采取及时适宜的治疗。在专科医疗机构就诊时,请理解和遵守医院发热患者诊疗流程和规范,接受医院工作人员的引导。
3.问:患者进入发热门诊,需要查验核酸检测结果吗?
答:自2022年12月14日零时起,对进入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人员,不再查验核酸检测结果。
4.问:感冒、流感、新冠肺炎如何区别?
答:①普通感冒一般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等不适,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症状不明显。②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鼻塞、流涕等全身不适,严重者也会引起肺炎。③新冠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症状为主,少数症状不典型,重度可出现呼吸困难。从症状上有时很难将三者分清,需结合流行病学和检测结果综合考虑。
5.问:患者在发热门诊必须做核酸检查吗?
答:进入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的就诊人员,伴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患者需要进行抗原检测,检测阳性的,如无需住院治疗且符合居家治疗条件,可在开具处方后嘱其回家治疗,不再进行核酸检测;需住院治疗的要进行核酸检测,并根据分级分类收治原则予以住院诊疗。
6.问: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在什么情况下时,需要急诊就医?
答:出现以下情况,选择自驾等方式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前往医疗机构救治。
①呼吸困难或气促。
②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
③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④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
⑤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7.问:如果孕产妇出现了发热、干咳等症状,该怎么办?
答:
①可以做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明确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相对比较便捷,也是居家期间较为合适的选择。
②对症治疗。发热可以进行物理降温,多饮水。可以选择孕产妇可以用的中药来对症治疗。如果选用退烧的西药,超过38.5℃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注意退烧药物选用一种即可,不要同时服用多种退烧药,以免造成肝肾损害。通常发热和咽痛等症状会在3-4天后缓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③健康监测。加强自我健康监测,注意做好体温、心率、血压三项监测,可以做好记录在就诊时提供给医护人员。孕晚期还需要关注胎动情况,每天监测1小时,每小时有3次以上胎动。
④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⑤不要焦虑。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对于早康复非常重要。
⑥及时就医。若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或者感到头痛、头晕、心慌、喘憋等严重不适;或者出现腹痛、阴道出血、阴道流液、胎动异常等症状,要及时联系就医。
8.问:儿童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有什么症状?需要注意什么?
答:儿童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热度不一,可以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或者肌肉酸痛、乏力、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低龄儿童可能因高热引起热性惊厥。病程大概3-5天。
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①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一旦出现发烧症状;
②孩子持续发烧超过3天,或者一直处于持续高热,精神状态很差,总想睡觉总打蔫儿;
③孩子频繁咳嗽,已经影响了日常生活,影响了正常睡眠;
④孩子呼吸增快、呼吸困难;
⑤小婴儿出现了呻吟、喘憋、脸色难看、脸色苍白,或者是频繁呕吐、尿量减少、频繁腹泻症状;
⑥孩子诉说某一个部位固定的疼痛;
⑦孩子出现了抽搐,甚至是意识障碍症状。
9.问: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发热等症状家长应如何应对?
答:
①防护:儿童感染后,家长应做好个人防护,分开吃饭,清洗消毒餐具;家长在接触孩子及其物品后应洗手和消毒;此外,家长及监护人也应监测自己的体温,如出现症状应及时隔离、休息。
②照护:对于症状较轻的儿童,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通常不用特殊治疗;对于婴幼儿,还应密切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反应,当孩子出现哭闹不止、拒奶等现象时考虑及时就医。
③家庭用药:主要是对症治疗。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或之前有过抽搐史,应及时给予退烧药物治疗,常用的退烧药有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给药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6个月以上的孩子,家中可以备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任选即可。6个月以下、2个月以上的孩子,可备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下的孩子一般不服用退热药,出现发热后应及时就医。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4-6小时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应超过四次。
④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无抗病毒效果,如果没有合并细菌感染,不应使用。
10. 问: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只是咳嗽、发烧,算无症状吗?
答:阳性感染者若只是咳嗽、发烧,没有出现肺部感染,可归于轻型病例,但不算无症状。从当前全国病例数据看,感染奥密克戎后无症状和轻型大约占了90%以上。
按照目前定义,无症状感染者指的是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乏力、嗅(味)觉障碍等症状,但是没有肺炎表现。
11.问:什么情况需要转诊治疗?
答:若基础疾病相对稳定,但是出现了高热不退、体温持续在38.5℃以上,呼吸频率加快、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若基础疾病不稳定,如出现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诊治疗。需要急诊手术的感染者、晚期妊娠的感染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2.问:核酸检测出现了“十混一”阳性,怎么办?
答:首先不要恐慌,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果在家中,尽量待在相对独立空间,尽量避免与家人接触,并根据街道推送的信息,按要求进行抗原、核酸检测。
13.问:自己核酸阳性了,怎么办?
答:
①“静”:保持冷静,千万不要惊慌失措;
②“隔”:立即原地自我隔离,有条件的应当单人单间,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同时保持通讯畅通;
③“想”:仔细回顾自己近日的活动轨迹;
④“告”:告知近期与自己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也要立即固定、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配合做好流调和管控工作。
⑤“治”:根据自身症状情况,居家或去医疗机构对症治疗。
14.问:抗原检测出现阳性,怎么办?
答:如果居家进行抗原检测发现“两条杠”时,不要紧张,可以再做一个抗原复测,如果仍然是阳性,则提示阳性可能更大,需要尽快上报,并进行核酸检测确认。
15.问:居家工作生活期间,如果生病不能去医院,网上问诊有哪些渠道?
答: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不出家门就能及时就医,从而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疫情期间,全国各地不少公立医院开通线上问诊通道,可以通过登录线上问诊平台实现就诊。区内关注城阳区人民医院公众号,或进入慧医APP,选择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可分别进行线上问诊。此外,利用好互联网在线咨询平台,例如人民好医生APP视频咨询(24小时在线);京东健康APP在线问医生,30秒接诊;平安健康APP快速问诊,60秒接诊;好大夫APP快速问医生,3分钟内接诊。
16.问:怎样进行心理咨询?
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公益):
①0532-8783612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青岛妇儿医院城阳院区心理服务热线)
②400-869-2525(瑞阳心语“心理抗疫”阳光热线)
③16678697837(8:00-17:00青岛正阳心理医院心理援助热线)
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公益):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在线免费提供心理科普、心理测评、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服务。使用流程:扫码下载“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APP”并安装或扫码微信端或小程序→注册并登录→操作使用。
17.问:针对当前疫情,广大群众需要做好哪些疫情防控措施?
答:疫情期间,广大群众要遵守好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做到勤洗手、个人感觉手脏了或触碰可疑物体表面,马上洗手或手消毒。科学佩戴口罩、保证口罩紧贴面部,保持口罩清洁并及时更换,居室常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少聚集,非必要不到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注意咳嗽礼仪、遵守1米线社交距离、保持厕所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18.问:口罩使用多久需要更换?口罩可以消毒后反复使用吗?
答:口罩有污染、变湿都要及时更换。如果没污染也建议配戴4-6个小时更换一次。高温、煮沸、消毒液、紫外线等方法都会影响口罩的防护能力,但相对来说紫外线(医用)和干热消毒法对口罩防护能力影响相对小一些,可适当延长口罩使用时间。
19问:抗生素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吗?
答:抗生素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新冠肺炎为病毒感染引起,无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及治疗。滥用抗生素会引起菌群失调反而引发疾病发生。
20.问:多戴几层口罩有用吗?
答:医用口罩已经具有足够的防护能力了,加戴口罩不能提高防护能力,反而影响口罩的透气性。
21.问:如何增强抵抗力?
答:正常人只需要合理饮食,规律生活,不熬夜,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就可增强抵抗力。
22.问:吸烟可以杀病毒吗?
答:吸烟不能杀病毒。长期吸烟反而能损害肺功能及呼吸道屏障,更容易引起感染的发生。
23.问: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答:
①出现发热、咽痛、干咳等症状的人员,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②合理安排时间和路径,尽量避开乘车高峰,有序上下,不拥挤;
③全程规范佩戴口罩,确保同时遮盖口鼻和下巴并压实鼻夹,打喷嚏、咳嗽时不要摘下口罩;
④减少与他人交谈,不喝水、不进食,尽量保持安全距离;
⑤尽量少接触座位、扶手、车门、扶杆等公共设施;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到达目的地后及时洗手或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