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航在天津空客交付中心接收A350宽体机,并使用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执行了接收后的首次飞行。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本次使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少85%。
从外观炫酷的新能源汽车,到暗藏玄机的电子减盐餐具,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展馆内,人们几乎随处可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而萌生的大产业和小巧思。
继去年首次设立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后,今年的进博会秀出了出行、建筑、家电等多个领域的更多绿色消费亮点,让进博会的环保成色愈发凸显。
(资料图片)
在中国,新能源车迈向“点绿成金”新阶段
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增添了13%,而来自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到25%。据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的10.4%。其中,公路运输占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85%以上,是我国交通领域的减排重点。
为实现“双碳”目标,汽车业早已行动起来。如今,中国不仅是众多跨国车企眼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国内外新能源车“华山论剑”的重要赛场。
据了解,本届进博会上,共有15家全球知名汽车品牌亮相汽车展区。大众、宝马、丰田、通用、沃尔沃、现代、本田和特斯拉等都带来了最新、最前沿的产品和技术,在绿色低碳的舞台上“大秀肌肉”。
记者注意到,在进博会现场有数十款车型现场首发,其中90%的展车为新能源车。其中,宝马以纯电产品阵容亮相,包括BMW iX、BMW i4以及BMW全球首款纯电动豪华旗舰轿车BMW i7,展现了宝马加速电动化转型的决心和成果。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进博会展现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姿态,对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具有重要作用。今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宝马集团很自豪能为两国之间的成功合作贡献力量。”
“满勤”参展的大众汽车今年再一次加码,扩大了在进博会的展台面积。大众ID.AERO概念车、奥迪Q5 e-tron、奥迪RS e-tron GT、保时捷Taycan Cross Turismo等重磅产品悉数亮相。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公共事务与合资企业事务部负责人刘云峰告诉记者,未来,大众汽车集团将继续充分利用进博会这一重要平台,把握进博会的溢出效益,汲取中国发展的新特点,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电动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外资车企加大在华投入,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中国庞大的市场,二是中国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且更适应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变革浪潮。”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考虑到全球汽车业乃至全球经济正遭遇巨大考验,对外资车企来说,中国高效的供应链、日益强大的研发能力,无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兼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柏历表示,5年来,进博会为通用汽车提供了倾听中国用户声音的宝贵机会,帮助他们加快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布局的步伐。
本届进博会,通用汽车首次以旗下高端进口车与生活方式平台——道朗格的名义参展。此次参展车型包括凯迪拉克CELESTIQ、GMC纯电悍马和科尔维特Z06,这3款车型分别代表了通用汽车在超豪华电动车、高性能电动SUV和超跑等细分市场的创新。其中,纯电悍马SUV是首次在中国亮相。
“随着道朗格展台的亮相,通用汽车在积极响应‘展品变商品’的号召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柏历透露说,未来,道朗格将以充满标志性的产品阵容,满足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高质量产品需求。
除了纯电动车型,氢燃料电池车也成为本届进博会上绿色出行的重要符号。
从服务过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老朋友”——丰田Mirai,到搭载了在中国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轻型卡车,再到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重卡XCIENT Fuel Cell……在丰田、现代等外资车企与国内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普及步伐明显加快。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表示,外资车企进入中国市场,不仅要时刻关注产品、技术如何适应中国市场,也要考虑如何通过中国市场反哺全球市场。
他举例说,如果外资车企把在中国的工厂运营好,然后再把优质的新能源车出口到世界各国,不仅可以加速推进全球范围内“双碳”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作出更大“中国贡献”。
从德国、日本车企纷纷加码,在华投资兴业,到中外车企携手互补,联合研发新技术,跨国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为创新沃土、不断增加产业链投入的“进博故事”,正在持续上演。
有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今天中国市场如此充满活力,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变革的决心如此之大,市场规模在全球的占比如此之高,跨国车企们愈发坚信,只有真正做到“在中国、为中国”,才能奠定未来多年的成功。
下单忙,民航业擦亮“低碳”招牌
作为辐射范围广、订单金额大的关键行业,民航业在本届进博会上签下的多笔订单,试图进一步擦亮“低碳”招牌。
11月5日,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展第一天,东航就率先签下了本届进博会的民航业采购首单,与合作20余年的国际知名航发企业普惠公司签署V2500发动机包修服务协议。
据悉,此次东航与国际航空发动机公司签署的发动机包修协议,其工作范围包括发动机本体件的材料和修理,以及非计划小修和备发保障,将用于为东航机队多达50架空客A320系列飞机提供发动机领域的保障。有分析认为,此次与飞机“心脏医生”的签约,将有助于东航优化相关发动机性能并更好地预计维护成本,带来更高的运行效率。
东航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进博会的“大平台”和“大机遇”,东航今年重点瞄准航空航材领域,立足有效成交,不仅采购了发动机包修,还有APU包修、高周件包修、航材、航油、机上餐饮、飞行员培训共计7大类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产品和服务,以不断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南航分别与国际发动机公司(CFMI)、国际航空发动机公司(IAE)等14家全球航空服务领域的大型国际厂商、供应商签署了16个进口采购项目,成交金额共计7.06亿美元。
记者了解到,在采购项目中,南航技术分公司签订的A320机队鲨鳍小翼改装项目、B737NG ADS-B改装项目、IDG修理备件寄售等多项购销协议,将有助于南航进一步提高航班保障效率与运行品质,优化节油降耗举措,从而加快打造“绿色飞行”责任品牌。
南航公关部相关负责人表示,5年来,南航在进博会的采购项目类别不断丰富,去年从技术装备类拓展增加了服务贸易类,今年则进一步增加了消费品类采购项目。
本届进博会上,南航物流公司计划从加拿大进口超2900万美元货值的龙虾,将海外优质生鲜产品引入中国,然后通过南航国际干线以及国内网络枢纽销往广州、上海、北京、无锡、成都等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不难看出,本届进博会上各大航司签署的技术订单,大多数都牢牢贴上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标签。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民航业在绿色飞行领域的发力与转型,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近日,国航在天津空客交付中心接收A350宽体机,并使用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执行了接收后的首次飞行。这是继2011年国航执飞中国首次生物燃料验证飞行后,在可持续航空燃料领域的又一次积极探索。
“国航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本次率先将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到新飞机接机飞行中,是践行民航绿色发展十大重点行动的积极尝试。”国航相关负责人坦言,“碳排放一直是民航领域的重点议题,航司要更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实现更绿色的飞行。”
据了解,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本次使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少85%。随着交接的顺利完成,国航也成为国内首家使用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交付宽体客机的航司,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在空客、波音机型上均开展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的航司。
以进博会为窗口,拥抱绿色新机遇
事实上,不只是“各显神通”的汽车、民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风向标正为各行各业指明方向。以甘蔗渣为原料制作的泳镜盒、采用源自回收塑料瓶的再生聚酯纤维制成的服装……这些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小展品”,却折射出发展趋势和价值观的“大变化”。
正如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所说,在政策与技术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低碳已成为行业整体发展的主旋律。
事实上,就在本届进博会前后,包括巴斯夫、科思创等在内的化工、能源和材料制造商频频出手,打响了绿色发展的发令枪。
11月4日,中国石化、中国宝武、壳牌与巴斯夫在上海签署了一份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探索在中国华东地区建设开放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的可行性,从而为长江中下游沿线的各类工业企业提供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碳减排方案。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首个大规模开放式CCUS项目,其二氧化碳封存规模可达每年千万吨级。
在本届进博会上,材料制造商科思创与聚氨酯软泡制造商盛诺集团合作,首发了全球首款低碳足迹床垫。
该床垫采用科思创基于质量平衡方法,含生物质原材料的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制成,每张床垫可减少大约10千克的碳排放。TDI是用于海绵发泡的原材料。
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博士告诉记者:“世界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迎接挑战,引领绿色、智能和安全的未来是我们的责任。许多想法、概念和技术都已存在,现在需要的是将其付诸实践的决心。”
庞广廉建议说,相关企业应当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紧抓RCEP等国际合作的重要机遇主动布局,积极践行“双碳”目标,推动循环经济理念全面落地,从局部到全局,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充分践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上“各显神通”的新能源汽车、硬核减碳的技术装备,以及在人们生活中愈发常见的“环保小物件”,几乎能串起人类现代文明的各个环节。
因此,与其说进博会展示了各种基于“双碳”目标生产的商品,不如说促进了一次全世界绿色消费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交流。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将发现,随着中国聚焦“双碳”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绿色消费的市场大门已打开,并成为主流的新风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真齐 许亚杰 见习记者 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