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荆楚,万物竞发。

沿武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主轴高新大道一路向东,暖阳下的湖北东湖科学城,各项建设一派繁忙。科学城内核不过100平方公里,却牵动着18.59万平方公里荆楚大地的创新脉搏。

2月21日,湖北省召开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会议,湖北省委主要负责人再次明确,咬住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不动摇,提出全面提速、超常力度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提高集中度、显示度,把东湖科学城建设成为湖北科技强省的标志性工程。

发力,科创成果泉涌成势

“以后,手机、电视等显示屏的面板,就跟纸张一样直接‘打印’出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建魁说。

陈建魁介绍,他所在团队研发的压电喷印技术,则类似喷墨打印,定点喷印发光材料,材料利用率高达90%。

目前,这项技术全球仅少数几家企业掌握。“好比下雪时,你拿一个筛子,让每朵雪花都通过筛子孔一样难。”陈建魁深耕这项技术17年,在1平方米基板上,喷印上亿个像素坑,误差精度必须控制在微米级。眼下,这项技术应用正在车间试验线测试,预计年内投入使用。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已建成,其算力由100P扩容至200P,实现翻番。”华为昇腾生态运营负责人介绍,1P等于每秒1千亿次的浮点运算,该中心算力超过10万台电脑的算力之和。

作为湖北东湖科学城重要的前沿交叉和产业转化平台,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由湖北科投与华为共同交付,为人工智能算力提供公共服务。

目前,该中心为武汉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武汉长江计算、库柏特、斗鱼等100多家重点企业提供普惠算力服务,意向入驻企业超200家,孵化应用案例超过50项,日均算力使用超过90%,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网络直播等行业和领域。

聚力,原始创新蓄势待发

原始创新跨越0到1,看似距离最近的数字,却是最艰辛的破冰攻坚。

聚力而为,协同创新。据不完全统计,东湖科学城所在片区,目前拥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近50个,国家级企业主体研发平台39个,工业技术研究院11家。

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认为,当下,科学城的使命定位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战略角度看,需强化东湖科学城的建制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加快建设湖北实验室体系、谋划创建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强化产学研融通创新能力等。

在华中科技大学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形同“人造小太阳”的J-TEXT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正在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全球科学家一起,为寻求人类终极能源而战。

“完全可控的核聚变迄今还未实现。”武汉新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潘垣院士介绍,因为极限挑战和不可控因素太多,如聚变堆材料问题、聚变燃料氚的自持问题、等离子体破裂问题等,但全球科学家们,从未停止探索这个科技无人区。

牛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首批7个湖北实验室揭牌,吹响科技创新“集结号”,引领东湖科学城前沿创新。

湖北实验室各牵头组建单位联合相关领域优势力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北省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正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光谷实验室多个科研成果发表在全球顶级学术刊物上;洪山实验室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敦玉810”“中油811”等品种成功转让……一年来,多个创新金点子逐渐结成硕果。

奋力,建设一线只争朝夕

1月15日,湖北东湖科学城前线指挥部成立,目前,在东湖科学城核心区,9个占据东湖科学城在建项目半壁江山的项目,正热火朝天地加速推进。

今年是湖北东湖科学城启动建设的第二年,新增3个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总数达到5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3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已经建成。

“今年要加快建设,特别在前期一些存在疑难杂症困难的地方攻坚,确保大科学装置全面开工建设,东湖科学城范围内实验室基本建成,新批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也要如期开建。”东湖科学城攻坚突击队队长陈华奋说。

武汉未来科技城规划设计处工作人员车寅介绍,马上开工的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东地块二期,一栋200米超高层建筑即将拔地而起,成为光谷东及光谷科创大走廊上的新地标,也将作为光谷东招商展厅,向外展示的窗口。

根据“三步走”规划战略,到2025年,湖北东湖科学城主体框架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面实现湖北东湖科学城核心功能,支撑“两个中心”进入领先行列;到2050年,四大全球创新中心战略发展目标实现,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吴纯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