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对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违法人员将销赃渠道转移到了拍卖行业。10月27日,一场秋季拍卖会牵出的倒卖文物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开庭审理,涉案的2件青铜器经鉴定均为西周时期的三级文物。两名被告人因倒卖文物罪被判处一年至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这也是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来,北京查处的拍卖国家禁止买卖文物“第一案”。
案件被告人李某某和胡某被检方指控于去年,在朝阳区四季酒店,以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为掩护,通过将青铜器著录中的铭文錾刻到国家禁止经营的青铜器上的方式,将来路不明的青铜器伪造成有传承的青铜器,意图通过拍卖方式倒卖文物。
在此案侦办的过程中,司法机关对案涉的百余件物品进行了委托鉴定。其中,两件出土自西周,用于烹煮的炊器——伯鱼作青铜鼎及郑羌伯作青铜鬲,经鉴定属于三级文物。其余的,大多属于现代工艺品。
去年,身为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的李某某,一直在筹备某知名拍卖公司举办的秋季拍卖会,计划让手中的部分青铜器在这场拍卖会中上拍。
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建国前出土并且有明确著录和传承的青铜器才能在市场上合法流通。从事拍卖行当多年,李某某深知青铜器拍卖中的条条框框。为了骗取文物部门的审批,他从公司搜集的资料里查找前人著录,然后通过邮寄的方式,让远在湖南的手艺人胡某根据著录里的记载,将铭文和族徽錾刻在青铜器上。就连海外购买青铜器的发票他也伪造好了。
在这样的“伪装”下,来路不明的青铜器就有了“传承”,一旦骗得文物部门的审批,便获得了合法拍卖的资格。而且这种造假手法非专业人士难以识别,一旦上拍,价格也会成倍增长。根据证人证言,李某某给这两件青铜器设定的起拍价都在百万元级别。
秋季拍卖会于去年11月举行预展,地点在朝阳区的四季酒店。然而,其中的伯鱼作青铜鼎在预展前就被文物部门撤回了审批,郑羌伯作青铜鬲则参加了预展。也是在预展期间,李某某被公安机关抓获,不久,胡某在湖南落网。事后,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给予了相关公司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
关于两件青铜器的来历,李某某自称是委托人自海外购得;但胡某却称,青铜器上面“有锈迹”,“闻着有泥土的味道”,应该是刚刚“出土”不久。
检察机关在指控两人构成倒卖文物罪的同时,还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检方指出,被告人錾刻铭文的行为不仅导致涉案文物本体和艺术价值被破坏,其承载的历史信息也造成了混淆。经鉴定,两件青铜器的修复费用共计2.2万元,鉴定费为3.6万元。
庭审中,两名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法院以倒卖文物罪一审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2年,罚金2万元;判处胡某有期徒刑1年,罚金1万元。法院同时支持了检察机关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请求,责令两被告共同赔偿文物修复费用和鉴定费用,并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