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 刘玉凡

“千里眼”实时监控投递点情况,“智慧大脑”可识别每一户的投放量,回收箱满后自动“呼叫”收运员,及时给误投居民发送提醒,自动给废品称重计算“收益”……为了更好地垃圾分类,做好可再生资源回收,在网络技术的助力下,市北区的很多街道已经实现科技赋能,走上了“高大上”的路子。近日,记者探访了交运北洁(青岛)环境有限公司的智慧管理指挥中心、回收分拣中心等,进一步了解了废品回收业在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升级换代”。


(资料图)

“智慧大脑”水平高

“无死角”服务10个街道

“您好,这里是格绿班客服中心。”7月19日下午,在交运北洁(青岛)环境有限公司的智慧管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接听一位用户打来的咨询电话。刚进入指挥中心,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大屏幕,屏幕上的各种界面和信息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在这里,垃圾分类实现全流程信息一窗尽览,各类主体、设施设备、车辆的动态位置实时展示和监控,实现预警式的主动化管理。

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分为多个板块,各类信息处于实时监控状态。在视频监控板块,工作人员只需轻点几下鼠标,就可以查看每一个回收点的实况监控,以及每一台智能垃圾回收箱的状态。在工作人员的电脑上,每一个回收箱体的垃圾投放时间、种类以及重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各类垃圾的日统计、月统计数据也实时显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指挥中心相当于垃圾回收分类的“智慧大脑”。

“这是青岛数字孪生城市管理系统,通过智能软件+智能硬件实现科技赋能。”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负责市北区东部10个街道的垃圾分类相关工作,通过这个系统,可以以动态模型的形式实时查看每一个街道、小区、楼座甚至住户的垃圾投放情况。

记者注意到,指挥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一直在处理各种垃圾的照片。“这些图片是‘喂’给系统的,在帮助电脑识别不同垃圾,每天要喂两百多张图,通过一直训练,可以提高垃圾分类识别的精确度。”工作人员说,如果系统识别居民投放错误,会自动发送提示信息,工作人员也会打电话进行提醒。

“收破烂”更高端时髦

回收积分可消费提现

“传统的破烂回收,一般是自己家囤积出来,拿到收购点卖,有些人家里囤积的量少,要想获得更大的收益,可能到垃圾箱里翻,去各个地方捡,这个过程会产生垃圾的二次污染,例如厨余掺到其他垃圾,垃圾箱盖没有密闭,会导致撒漏污染环境。这种方法,也能减少垃圾量,也叫可回收,但是对于城市环境提升来说,没有起到更好的作用。我们中的一个版块,就属于高端的收破烂。”交运北洁(青岛)环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聪说。公司在市北区的10个街道设置了1400余台智能回收箱体,居民不需要囤积废品再拿出去卖,可以直接下楼丢垃圾的时候,按照规则分类,投放到可回收物回收箱。

记者采访时看到,与一些种类较为单一、数量较少的废品回收箱体不同,交运北洁的回收箱是成排的,除了厨余、有害、其他垃圾,还将可回收垃圾进行了细分,例如织物、纸类等。经过称重后,系统按照不同的品类,给居民相对应的“低碳币”。“每一个箱体需要身份认证才能打开,总共有十几种不同的方式。作为专业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公司,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真正地帮政府、帮居民做好垃圾分类,我们为未来的五年、十年、甚至一百年,打好相对应的基础。”王聪说。

与“智慧大脑”实时联系的是人们手机中的“格绿班”小程序,在这个小程序中,可显示垃圾投放的重量和回收价值,分类投放获取的积分除了可提取现金外,还可在网上商城购物、礼品兑换机兑换礼品和指定商超购物,实现变废为宝。

“当智能回收箱满溢后,回收箱红色报警器会将自动发出警报,呼唤收运车前来收运。”工作人员介绍,智慧管理指挥中心还可以实现动态跟踪、监控、查看环卫人员、环卫车辆的作业路线、作业效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过程实施掌控,对环卫车辆、人员、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进行准确计算,科学配置环卫资源实现环卫运营成本的降低。

废品回收后需再分拣

日处理能力可达60吨

在交运北洁(青岛)环境有限公司大院内,有一个白色的大棚子,这就是可回收分拣中心。记者注意到,大棚内用黄线、白线划分了纸类、织物等不同的分拣区域,收运车辆将废品运来后会进行分拣、打包。尽管前来运送废品的车辆不少,但是分拣区内井然有序,环境也保持得很好。据介绍,分拣中心配备打包机、分拣线、叉车、地磅等设备,并配备织物分拣设备,可对织物类可回收物进行细分作业,设计日处理能力可达60吨。

在纸壳分拣区内,放置了一排蓝色的塑料箱,里面分别装了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废品。“这都是从运来的纸壳里分拣出来的,因为初次投放的时候,难免里面会掺杂其他的东西,我们要进行再次分类。”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纸壳被分拣好后,会被传送带传到压缩设备中,经过几次压缩,纸壳会被压缩成边长1.5米左右的立方体。“每一块大约有一吨的重量,这样运输也会很方便。”

除了“纸壳块”,记者还见到了压缩成型的“易拉罐块”。在织物分拣区,几名工人正在熟练地分拣着回收衣物。很多分拣好的织物,已经被打包成一个个大包。“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工位,例如有分拣夏装的,分拣羽绒服的,分拣鞋子的,分拣包的。”工作人员说,“分拣中心对不同的东西再次分拣,因为很多人在投放时,还会掺杂着很多垃圾,很多是不可变现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收。我们收回来后,能卖钱的变现,补充政府给我们的费用。多的时候,我们会上分拣线,少的时候直接人工分拣。”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为了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交运北洁(青岛)环境有限公司打造了星火计划培训基地,培养垃圾分类志愿者讲师,组建垃圾分类宣教人才队伍,为青岛市搭建了一套垃圾分类公众教育体系;设立市北区垃圾分类研学基地,开展“环保酵素”和“酵素皂”制作活动,以及垃圾分类可回收物DIY创意制作实践活动等。

说法:

垃圾减量挑战不少

废品回收更看重服务

谈起垃圾减量,打造无废城市,王聪认为仍有多个问题急需解决。“从居民层面来看,存在不配合、不理解,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问题。政策层面,分类相关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执法难度大。宣传层面存在人员投入少、宣传不到位、入户宣传难、成本投入大的问题。此外,还存在分类设备种类多、使用不人性化问题,软件平台多样化,监管不到位,收运效率低,这也是一个问题。”王聪说。

“回收行业良性发展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后期是可回收物资源的变现,如果没有政府支持,这一块需要做很多文章。例如我们制作了酵素皂,也希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王聪说,目前在青岛的项目算是中大型,带有半政府性质的,受政府管理。而市场上有一些只是资本运作,大范围“撒设备”,大范围招人,大幅度给居民优惠,忽视居民习惯的养成,这样对垃圾分类没有太大意义。此前也出现一些“说跑就跑”的现象,很多设备还放在居民区,影响其他企业的入驻,因为是企业财产,也无法随便拆除。

王聪告诉记者,他们关注的不是“卖破烂”卖多少钱,更看重的是给居民提供服务,“比如我们的平台,我们从每一个城市到每一户人家,其中蕴含着很多信息,所有人用我的小程序习惯了,那我的家政等服务都可以入住,初期来说肯定是以公益为主,后期我们并不是靠垃圾分类挣钱,我们想要通过科技化手段,减少政府的资源浪费。我们叫大物管,平台预备了很多接口,很多人都可以接入使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