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2年车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当下,各保险机构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关口,并通过科技智能手段降低成本,车险智能定损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车险智能定损已然迈过艰难的探索阶段。

2017年,业界第一款人工智能(AI)自主定损产品问世,拉开了车险理赔领域智能化探索的序幕。随后,其他保险主体纷纷布局,着力推动金融保险科技和智能创新。比如,2017年9月,中国平安旗下公司推出“智能闪赔”,该产品具有高精度图片识别、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车辆外观损失自动判定、自动精准定价、智能风险拦截四大技术。2017年10月,中国人保推出“拇指理赔”,投保人通过手机“一键报案、三张照片、确认账号”三个动作,即可在事故现场在线自主完成从出险报案到收取赔款的全流程。2017年11月,深源恒际上线“慧定损”,在“阳光一键赔车商APP”试点,AI指引拍3张照片, 主要向查勘员开放。2020年9月,中国太保联合百度推出“太·AI”,适用2.3万个车型,覆盖97%的乘用车品牌,部件识别准确率超过98%, 损伤识别准确率超过90%。

智能定损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AI科学家们曾经尝试利用算法替代复杂的脑力劳动,然而,这种解决车险定损的思路在现实的“保险战场”中碰了壁。最早的智能定损是通过“远中近”等有逻辑关联的车损图片组,进行标注训练形成算法,使用时需要理赔员按照要求拍摄不同距离的车损照片,并手动关联。由于理赔员拍摄标准不一,数据规范性差,而且理赔员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因而该技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智能定损发展至今,已迈过了艰难的探索阶段。智能定损可以分为前端和后端两个部分,后端针对损伤的识别引擎准确率得到持续优化。前端交互方案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用户自主拍摄3张“远中近”照片,然后进行智能定损,但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用户体验不佳,无法推广;第二阶段是用户自主拍摄1张照片,但拍照规范性下降,导致定损准确率下降;第三阶段是AI全程指引用户靠近或远离车辆损伤部件,算法智能抽帧,这种方案用户体验较好,拍摄规范性强,大幅提高智能定损准确率。

但智能定损的解决方案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大部分定损模型是基于查勘员拍摄的历史照片数据进行训练,降低了用户自主拍摄时智能定损的准确性;绕车拍摄并不适合现场拍摄,时间长且拍摄不规范;客户对于理赔阶段下载APP较为反感,但许多智能定损软件均以APP为载体进行推广……

针对这些问题,不少专注于车险智能定损领域的保险科技企业在积极探索。“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直接面向车主进行引导,实时进行车损动态扫描,远近、角度、焦距等决定捕捉当前帧的参数都由新的算法进行控制,这将降低客户和理赔员的使用门槛。用户直接拍照上传,AI迅速定损,将大大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整个拍摄过程不超过1分钟,新手无需学习即可完成拍摄。”深源恒际相关负责人坦言。

可以说,在浩瀚的AI技术海洋里充满着无数的未知,智能定损经过几年探索已取得一定进展。相信随着未来财险公司车险线上化的步伐加快,在产品和技术的逐步迭代过程中,智能定损将迈上新台阶。(记者 谭乐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