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5月20日讯(记者 孙贴静 通讯员 吴婧)记者从青岛水务集团获悉,青岛市人均水资源占用量仅为186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是极度缺水城市,节约用水势在必行。在节约用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挖掘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海水淡化,作为常规水源的重要补充和替代。

青岛水务海淡科技公司以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为己任,深耕海水淡化领域,积极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目前,海水淡化项目总规模达30万立方米/日,占全国总规模约18%,海水淡化供水量全国领先,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运营公司,累计供水近2亿吨,约相当于14个西湖,有效缓解了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百发海淡项目落地,开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先河

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补充跨流域调水的不足,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可稳定供应沿海居民市政和工业用水,成为城市水源和战略水源的重要保障,为水资源安全提供了可靠的补充替代水源。

2010年,百发海水淡化项目开工建设,2013年投入运行,是青岛市首个十万吨级的海水淡化项目,是全国首个主要用于市政供水的十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在全国首家获得卫生许可证,最高实现日供水超10万立方米,开创了青岛市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的先河。目前稳定供水约7-8万立方米/日,占市区总供水量约10%,已累计供水达到1.3亿吨,为城市安全供水提供了保障。百发海水淡化扩建项目于2020年底开工建设,已经进入联合调试阶段,将于5月底具备通水条件,百发海水淡化项目产能已达到20万立方米/日,成为国内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项目。

董家口海淡项目落地,开启国产化设备设施应用新篇章

2015年11月,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开工建设,2016年9月顺利通水,产能为10万立方米/日,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通水历时10个月,创同级别海水淡化厂建设速度“世界之最”,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国产化,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开启了海水淡化关键设备设施国产化应用的新篇章;运行电耗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吨水电耗低于3度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工业直供”为主,目前供水超5万立方米/日,已累计供水0.6亿吨,极大地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形势。

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有效缓解用水难题

海淡科技公司积极拓展海水淡化利用新空间,已经涵盖市政、工业、海岛等主要应用场景。依托百发和董家口两座十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形成了市政和工业供水规模化应用模式,并探索海岛、船舶等更多应用场景。环湾路沿线青岛中石化、青岛华电等6家企业均已实现淡化海水直供,最高日供水量约2万立方米,有效替代工业用户自来水利用。同时,海淡科技公司研发用于海岛和船舶的百发品牌小型海水淡化装置,已销售至大公岛海淡项目、舟山隆立达船厂及小管岛海淡项目,为缓解用水难题、节约淡水资源作出积极贡献。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打造节水知识课堂

海淡科技公司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积极开展节水知识小课堂的宣讲活动。线上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等机构,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面对全国各地义务教育段学校,讲授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及节水知识,截至目前,线上课堂阅读量已超过15万人次;线下海水淡化厂区作为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制作节水知识专题宣传册,接待各单位、学校等来访者,同时组织技术骨干走进社区、走进校车积极开展节水知识宣讲,为呼吁民众节约用水贡献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