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两千吨苹果滞销,谁来帮帮果农”……12月21日,本报A07版报道了莱西市南墅镇青山新村2000余吨苹果滞销,许多市民以及企业打来电话询问,希望能出一份力量帮助解决。当地政府部门也积极联系电商等渠道,帮农民拓宽销路。

12月22日,半岛全媒体记者从青山新村果农处了解到,滞销苹果已经预订出去1.7万余斤。其中,爱心企业青岛君和泰文化体育传播有限公司订购了1万斤苹果,已于当天完成装箱发往市区。希望帮果农解决苹果滞销问题的市民和企业,可继续拨打本报96663热线联系。

>>>电话不断

爱心企业订购1万斤

12月22日,记者来到青山新村实地探访,果农吕先生正在组织工人进行装箱、搬运,“感谢半岛都市报的报道,没想到影响这么大。”

吕先生介绍,半岛全媒体相关报道发布后,很快就有人打来电话询问苹果价格,还有些人添加了微信,他们将苹果的照片发给对方,“到现在为止,差不多有20多个电话了,有些觉着价格有点高,有些客户看中果品质量当即就下了订单。”据记者了解,烟台有家商户订购了约3000斤苹果,还有爱心企业青岛君和泰文化体育传播有限公司,看到相关报道以后直接订购1万斤。

吕先生说,“这一万斤苹果都是90毫米以上的大果,个头大水分多。工人都把坏的挑出来了,确保苹果的品质。这些苹果卖完以后,他家就没有库存了。”

“我们这些苹果都是看质定价。”吕先生介绍,“这些顶级的苹果加上包装,往外卖3.5元一斤,这样算下来今年还有些收入。”

吕先生告诉记者,因为青山新村苹果大丰收,加上今年出口量不大多,商贩来收购的时候价格压得太低,“像这样的顶级苹果,也就给每斤两块七八。这个价格虽然不亏本,基本上挣不到钱。”

“现在人工费太高了,就比如装箱的工作,便宜的一人一天130元,干活多的就需要180元。今天这1万斤苹果,光是装箱就差不多需要10个人。一年辛辛苦苦在地里忙活,利润都被中间商赚走了,我们的收益太低了。”吕先生表示,幸亏半岛都市报的报道,引来爱心企业伸出援手,今年才有了好收益。

>>>真心相待

确保质量送出好苹果

12月21日起,陆续有市民拨打本报96663热线,询问如何才能购买苹果,希望能帮果农一把。市民张先生说,他在看到相关报道以后,想买两三百斤发到上海,给亲戚朋友尝尝,就是不知道快递费用贵不贵。家住城阳的王先生也打来电话,希望能购买300斤左右。

记者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青山新村的果农,不过此前果农多是卖给商贩,具体如何通过快递寄送,他们还需要进行咨询。

青山新村第一书记李宝亭介绍,据粗略估计,截至12月22日下午,已经有多家单位预订苹果,总量1.7万余斤。目前,工人正在加班加点进行装箱。对于热心订购的市民和企业,当地果农也会确保质量,将甜美的苹果送到每位订购的热心人手中。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山新村还有不少优质苹果放在冷库中,因为商贩开出的价格太低,果农还没有出售。

>>>多方聚力

通过网络直播找销路

今年10月份,记者在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小窝洛村采访时,村民朱悦彪正在通过网上卖苹果。个头大的要20元每斤、个头小的要18元左右,苹果还没摘下来已经被预订一空。作为宝山镇第一个通过电商售卖苹果的种植户,朱悦彪承包了100多亩地,今年保守估计销售额500万元左右,纯盈利可达到300万元。

以朱悦彪为例,除了苹果本身品质过硬以外,电商的助力也不可或缺。通过慢慢积累口碑,打出了名气,苹果的品牌溢价得到最大化。

记者了解到,青山新村山地较多,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气候条件,都非常接近盛产苹果的烟台栖霞。“种出来的苹果都一样,但是我们的就卖不上价,销路还不好。”果农刘女士说,他们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都是每年把苹果放到冷库里,“外边的商贩直接到冷库里询问,看到合适的苹果就拉走。如果没有商贩愿意收购,要么支付冷藏费,要么就得压低价格往外卖。”

刘女士说,青山新村种出来的苹果也不比栖霞的苹果差,“但是同样的苹果,栖霞的售价可能是我们的两倍,这样每亩地的收益就非常好。我们的苹果虽然好吃,但是没有人家的品牌叫得响。”

“我们也看到通过网络能拓宽渠道,依靠我们这苹果的优秀品质,慢慢也能积累忠实的用户、打开销售渠道,但是现在留在村里种苹果的多是老年人。如何通过网络售卖,我们也不懂。”刘女士无奈地说,“虽然看到了这些机遇,也只能干着急。”

半岛全媒体的报道也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得知果农种植的苹果滞销以后,莱西市农业农村局以及南墅镇政府立即跟果农对接,询问苹果库存情况,并积极联系当地电商,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帮农民打开销路。

与此同时,希望帮果农解决苹果滞销问题的市民和企业,可继续拨打本报96663热线联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