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1月19日讯翻开历久弥新的《大清长歌》,内有文字记载:“面者上,水者次,神之上,形之次,名曰长寿,凡福禄。”古代,面食一般以“食用”为主,而“花饽饽”却以“节事”为主。在胶东一带,逢年过节都离不开寓意美好的“大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花饽饽,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月17日,在青岛秉承艺坊手工坊内,非遗传承人蔡秉芬正在做花饽饽馒头,生肖虎造、锦鲤翻身、花开富贵……这些蒸好的花饽饽,就像是一件件象征着喜庆丰收、祈福长寿生活艺术品,惟妙惟肖、香气四溢。
非遗传承人眼中的胶东花饽饽——名副其实的非遗文化瑰宝
饽饽的来源是从祭祀开始的,主要是祭天祭地、红白喜事的祭典祭品,以枣饽饽为主。在明朝年间花饽饽已经在全国普及,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做。2009年,文登胶东花饽饽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的花饽饽造型简洁维美、形象逼真,是自然崇拜、心理意识以及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包含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象,将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于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非遗传承人蔡秉芬看来,花饽饽凝聚着乡村能工巧匠的无穷智慧和朴素的民族情感,谱写着民族艺术无声的乐章,是名副其实的非遗文化瑰宝。从2012年蔡秉芬“初识”花饽饽至今,已经有9个年头,她对花饽饽的感情也愈加浓郁,多年来她不停的找寻、探索、研究、实验,一直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坚定不移的传承和发扬着胶东花饽饽特色面食文化。
从初识到相知 始终坚持传统工艺和现代食材的完美融合
2012年,蔡秉芬在老家威海结识了一位花饽饽非遗传承老人,初时,老人向她讲述了花饽饽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让她倍感动容,决定深入探究一番。起初她只是一时兴起,然而了解的越深,那萦绕在口鼻旁的麦香就越是浓厚。自那时起,她日夜与孤寂为伴,在详细了解了花饽饽的历史、工艺、特色、文化之后,毅然决然的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走遍全国,寻访民间面点大师,全身心投入到特色面食文化的传承中。
经过长期的探寻走访与细致研究,蔡秉芬以及其团队摒弃市面上常见的几种低成本的蒸制方法,坚持还原传统的制作工艺,并结合现代的食材,即使成本高也在所不惜,为的是能够完整的保证花饽饽的健康、色泽、口感以及形神兼备。
开创花饽饽工艺新篇章成为国内新中式花饽饽的代名词
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在象征美好寓意的同时,如今的花饽饽营养美味,健康环保,纯天然手工制作。“以我们秉艺坊的花饽饽为例,我们使用的面粉来自中国小麦的核心优质产区——新疆。”蔡秉芬介绍,这里的小麦来自天山雪域自然的灌溉,没有任何污染,水质醇厚甘甜,而且小麦生长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面粉自然天成,质量上乘。鸡蛋选用的都是山林散养鸡蛋,牛奶都是进口的纯牛奶。“花饽饽的调色选用的是蔬菜汁,绿色用菠菜汁,黄色用玉米汁等。”蔡秉芬称,为的就是让消费者吃的放心,吃出安全。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创新花饽饽文化,蔡秉芬和她的团队不断创新,既保留了原来传统的工艺技法,又结合现代技术和设备,进行了工艺的改进和花式的革新。长期的探寻走访与细致研究、千百次的反复实验和探索,蔡秉芬带领她的团队,开创了花饽饽工艺的新篇章。由此“秉艺坊”也横空出世,成为国内新中式花饽饽的代名词。
传承有序让古老的特色面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校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心更需有匠心!2018年,由秉承艺坊制作的花饽饽,作为中华美食的优秀代表,被选为亚洲博鳌论坛国宴的指定食品,深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喜爱。2019年,由秉艺坊制作的“花开富贵”、“中国龙”参加第二届世界中餐烹饪大赛中,荣获最具特色奖,蔡秉芬也是不负众望,捧回了“世界中餐推广大使”荣誉称号。同年,由秉艺坊制作的“富贵吉祥”在参加的第5届国际餐饮文化名厨大师赛中,荣获最高奖“金钻奖”……
如今秉艺坊已经不仅仅限于花饽饽的制作和推广,在市场上开发出了很多新的品类,健康、营养、口感好。“择一事,终其生。”在蔡秉芬的心里,花饽饽己经是她一生倾尽所有的事业,也是唯一的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胶东特色面食文化。”对于蔡秉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事业,也是她最大的梦想。
“文化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无形力量,希望东方古老的特色面食文化走进更多的社区,走进更多的校园,把非遗文化传播到世界的角角落落。”一直走在传承和创新的路上的蔡秉芬,不管世界再糟杂,她的内心永远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历史的馈赠,蔡秉芬的秉持着“我先要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的理念,坚定地走下去。
半岛全媒体记者 宫昌乐